第A5版:城事/广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重阳,“满头争插茱萸花”

     “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胜事俗相夸。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粉如麻。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 

    又是一年重阳时。只是,现如今的重阳,难觅“十万户”“争门出郭”的盛况,就连茱萸,恐怕很多人也已经不认识了。

   被遗忘的“爆款”

    人就会脱口而出的,莫过于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千古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的杜甫在《九日寓蓝田崔氏庄》中也曾借茱萸抒情:“明年此会知谁过,醉把茱萸仔细看。” 

    不仅仅是杜甫这样的大家,唐代进士万楚也曾在《茱萸女》中描写过女子采茱萸的情景:“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插花向高髻,结子(茱萸籽)置长裙”。 

    等到明代,重阳插茱萸已经成为一场“全民狂欢”,就像明代申时行在《吴山行》中描述的:“阖闾城中十万户……满头争插茱萸花。”

    有资本和桂、兰“争宠”

    如果有兴趣,大家不妨到周边的山野间去转转,说不定就能“邂逅”茱萸。 

    我市植物研究专家林海伦说,茱萸有很多品种,包括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等。在宁波周边的山野间比较常见的是吴茱萸,一种常绿小乔木,一般初夏开绿白色小花,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紫红色。 

    古时,人们在重阳时佩戴在手上或者插在发髻的茱萸,指的多是吴茱萸。 

    如果你碰巧找到吴茱萸,恐怕会有一丝丝的失望:它的样貌实在“不出挑”,单颗果实甚至没有指甲盖大,簇簇拥拥在一起,不像花儿那样有美感;果实颜色倒是鲜艳,但放在“枫叶红了,银杏黄了”的秋天,也很容易被无视。 

    既不罕见,又不“出挑”,吴茱萸凭啥成为“爆款”?早在三国时期,曹植在《浮萍篇》中曾一语道破天机:“茱萸自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茱萸之于重阳节,不仅是“爆款”,而且还是“常青树”。 

    西汉的《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由此可见,重阳赏茱萸、采茱萸、佩茱萸、插茱萸的习俗源远流长。 

    发展到唐代,茱萸更是成为文人墨客的“心头好”。 

    流传至今,只要一提起茱萸,很多

    今天不仅是重阳,而且还是周六,

    有芳,不若桂与兰。” 

    吴茱萸具有浓烈、辛躁的气味。在古人眼中,这种强烈的气味具有“驱邪避祸”的效用,“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悬茱萸于屋内,鬼畏不入也。”“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水井中,有此水者无瘟病。” 

    这种做法,像极了端午在门上挂艾蒿,就是利用其强烈的气味来驱瘴辟邪。 

    久而久之,民间还形成了把茱萸插在鬓发上,或者用布囊包裹茱萸的茎、叶或籽,系在手臂上的习俗。 

    不过,正所谓“成也香味,败也香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渐渐明白,单凭香味就想“驱邪避祸”总归是不太靠谱的。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不再单纯追求“辟邪”和活下去,茱萸也就渐渐被冷落了。        记者石承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