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芳 连日来的烟雨濛濛,让人不觉想去杭城、苏城体验一把烟雨江南的愿望,奈何生在浮世,凡事纷扰,缺了那份说走就走的洒脱,只好将这一小心思埋藏在心中。前几日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西坞雷山村水塔地自然村有几处明清古宅,私心想着,不去了苏杭,去探访下那几处古宅,也算是望了梅止了渴,于是冒雨前往。 一路上雾气重重,像是特意营造气氛,酝酿情绪,给我的古宅探寻之旅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面纱。 来到水塔地,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村民口中的孙氏祖宅“一笑草堂”,刹那间,古朴而厚重的宅子呈现在我们眼前,周遭静谧。视野所及之处,原汁原味的旧式民居建筑,到处弥漫着冷峻和穆然的气息,依稀可见主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留下来的点滴印记。一砖一瓦,一阶一梁,飞檐雕柱,形态各异,正圆形的石门洞,镂空的木窗,脚下平整的青石板,高挂的大红灯笼,都让人不由得遥想起这里曾经发生过的生活场景。 雕刻着“八仙”等传说的雕梁,在入口两侧有一副石刻的对联:“树色到门看翠滴,山光入户送春来。”圆石门上“安之居”的字样还依稀可见。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台阶,穿过圆石门,缓缓步入院内,脚下光滑油亮的台阶似乎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孙氏古宅占地颇大,有大大小小几处院落,雕梁画栋自是不必言说。在其中一处院落里,院子内左右各伫立着一堵矮墙,墙上布满青藤,陪我参观的村民介绍,这两堵墙名曰“女儿墙”,在奉化地区非常罕见。原来,旧时的女子大多久锁深闺,不能出三门四户。为了防止女子们被外来访客窥见,所以就造了这么两堵墙。墙是死的,可人却是活的,女子们好奇外面的事物,每每游客来访,便会偷偷观望,所以这女儿墙又成就了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女儿墙这种建筑形式既成全了古代女子窥视心理的需要,又可以避免被人耻笑的尴尬。女子往往会在一瞥之间,便能一见钟情,发现自己的意中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记•居室部》中也有写到:“予以私意释之,此名以内之及肩小墙,皆可以此名之。盖女者,妇人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恍惚间,女儿墙背后那娇羞的女儿姿态,仿佛如画卷般铺了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这“一笑草堂”正厅为谨笑堂,取谨言慎行之意,是130多年前光绪年间,由孙孝福、孙鞠英父子起建。据孙氏族谱记载:“孝福公,国学生候选县左堂议叙加府同知府。”即孙孝福是国学生出身,候选县左堂,考核优良被授予享受知府待遇。如今这古宅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居住着,老人古宅,倒也相得益彰。 从孙氏古宅侧门而出,顺着胡同,又来到了一处“长春地”的古宅,因久无人居住,已经显得破旧不堪,进门照壁中间的石雕古窗也只剩半扇,尤感惋惜。这长春地也颇有故事,清光绪年间,有一女子,19岁嫁到此处做填房,做了两个孩子的继母,日子本过得幸福美满,不曾想23岁那年,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她和两个孩子,女子生性善良,把孩子视为己出,为了孩子一直未再嫁,直到53岁去世,光绪皇帝知道后深受感动,赐予“节孝”旌旗以示褒扬。 世事的不断变迁也让如流水般逝去的匆匆时光,变得丰富而生动。不同的时代,也赋予了同样的建筑完全不同的内容,贴上了风格迥异的标签。院子还是那个院子,房子还是那个房子,墙壁也还是那个墙壁,只是和它们有关系的人已经更改了容颜,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走了,来了,来了,又走了。如此来来往往,周而复始。它们就这样安静地看着,守着,亲历着。默默地将一幕幕上演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悄悄地渗透在那一木一土里,雕刻在那一砖一瓦上。 古宅必有古树。村内有多棵古樟,每棵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茂盛如云,高耸苍劲,仿佛老者般静静守护着村庄。由于旧时防火和生活需要,村内古井和池塘较多。村内总共有八个小水塘,颇具特色,塘水来自雷山村的里岙水库,虽然八个水塘分布在村内的各处,但是其中有七个水塘却是通过引水渠融会贯通的,水渠的水在村子内日夜奔腾着,哗哗作响,给这个安静的小村子带来了不一样的乐章。 水塔地原名水滩地,不知从何时起,被误称为水塔地,沿用至今。相传因笔峰七十二曲溪流经此入海,所以地势低湿,故称水滩地。村民有陈、孙、杨、方诸姓。据传,陈氏庄靖公,宋时来守明州,其一派从走马塘来此地定居,孙氏于元末由余姚孙家泾迁奉城,至明嘉靖复迁此,杨氏由姜山茅山迁徙至此,而方氏,应该算是水塔地的“原住民”。 是谁穿越平面的历史,搜寻尘封的记忆,打开那扇久未转动的门,走进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抚摸那一道道斑驳的围墙,任自己沉浸在逝去的时光里。 小名片: 水塔地自然村隶属于西坞街道雷山行政村,雷山村位于西坞街道东南部,与莼湖镇交界,有里岙,水塔地,半亭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耕地面积1300亩,山林地面积5200亩,总户数461户,人口1357人。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以花木产业为突破口,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随着经济的发展,雷山村以建设和谐新农村为载体,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村庄整治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四项制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