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商务部就发布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发卡企业应在开展单用途卡业务之日起30日内按规定到商务部门备案。但这一办法只针对有一定规模的法人企业,并不涉及个体工商户。而大量活跃于健身、洗车、美容美发等行业的个体工商户,正是预付卡消费问题丛生的“重灾区”。 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实际上,商家完全掌握了预付款的支配权。一旦商家关门跑路,大规模群体投诉在所难免。如今年刚发生的飞羽健身中心因为迟迟不营业导致预付费会员卡“冻结”,200多名消费者向有关部门投诉。原本以为有理有据的消费者却在追讨预付款中屡屡碰壁,原因在于健身类行业发行的预付卡没有纳入管理范围。 “正是因为存在管理空白,才导致一些不良商家胆大妄为、卷款跑路。”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应扩大备案的发卡主体范围,把个体工商户也纳入监管,使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商务、市场监管、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加大联合监管力度,把发卡后“一跑了之”的不良商家纳入失信“黑名单”,在贷款、投资、出入境等领域对其予以限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引导商家诚信经营。 保障预付式消费的安全,必须尽快完善立法工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制预付式消费,加快建立消费预防机制和惩罚赔偿机制,提高处罚力度。相关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加强指导规范,积极创新消费维权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商家为了自身“行稳致远”的发展,应当自觉依法、诚信经营。对跑路和恶意侵占的,要进行严惩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随着时代进步,各类忽悠“套路”也在不断更新,许多套路由于设计“精巧”,既钻了法规的空子,也无处取证,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办理预付卡之前,要确认双方职责,向商家索要明文合同,并保留足够的消费凭据存底,以便日后发生纠纷来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