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四明岳林,江南名寺,始建南朝大同二年(公元536),原名崇福院,位奉化龙溪(今县江)西。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遭毁。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闲旷禅师迁建龙溪东,改称岳林寺,唐相李绅书额。 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4~888),契此自号长汀子,慕名出家,杖荷布袋,见物则出语无定,随处寝卧,见醯醢鱼菹,辄乞入口,以投袋,称“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坐东廊盘石说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偈完而逝,众僧异之,尊为弥勒化身。岳林寺遂以弥勒道场为世所重,崇为明州三大佛教圣地之一。 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宋真宗赐额“大中岳林禅寺”。宋仁宗赵祯累召文岳禅师入京,赐御制诗偈并御札,飞白书“佛法”二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宋徽宗以年号为供奉弥勒殿堂赐号“崇宁阁”,成“岳林十景”,建“十景题阁”,名闻朝野。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宋哲宗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 元明两朝,兴废迭更。元朝天历三年(1330年),铸铜钟,重万觔有奇,声越廿余里。 历代高僧辈出,开山祖闲旷禅师、布袋和尚、开法祖圆明禅师、建阁供奉弥勒昙振禅师、编撰《五灯会元》大川普济禅师、铸造大钟水南景湘禅师、重兴岳林楷庵禅师,数不胜数。名人诗词酬唱屡见,风景殊胜。唐状元方干《游岳林寺》:“投闲犹自喜,古策剡东寻。衹树随僧老,龙溪绕岸深。楼高春色晚,天近日光阴。共笑家声旧,何时解盍簪?”宋诗人梅尧臣《秋半寻岳林寺》:“杖履信天涯,寻幽遍落花。殿高秋气爽,林静夕阳斜。对茗情偏洽,谈玄兴转赊。远公相识好,三笑过金沙。”元东南大家戴表元《奉访南公同登崇宁阁》:“众香坛画静,游屐思频来。心转谈经处,尘空说法台。葵花凭古碣,竹色上苍苔。杰阁同禅院,悬河有辩才。”明进士洪图光游岳林寺:“绿溪入古寺,曲水映禅扉,境别应超世,僧高自息机。绀檀清梵影,丹阁午钟微,初地重新后,秋来满碧辉。”明进士戴德彝《岳林寺前作》:“望中不尽龙溪水,流入长江作大波。独有慈尊能砥柱,清光一道镇娑婆。” 至清顺治年间,寺圮僧徙。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楷庵和尚入院驻场,大畅宗风,重修殿阁,皈者云集,寺复中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乡人戴明琮纂辑《明州岳林寺志》六卷一册。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寺毁,钟楼亦毁于火。幸有文果禅师四方化缘,聚僧百余,重兴弥勒道场。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御赐藏经七百函。 民国年间,建寺巍然,状如巨龙,山门似龙嘴,砖塔似龙角飞翘,放生池似龙眼一对,天王殿、大雄宝殿、崇宁阁、兜率宫、大悲阁依列,似龙身。有房千间,有僧逾二百余。抗战期间,日机炸毁弥勒大殿。一九五五年乙未季夏,钟楼毁于雷;一九五八年戊戌仲冬,寺失火,俱毁,仅存南厢房一幢。 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政府人士、乡贤耆老及僧俗两众提议修复,经市报省,选址重建于布袋和尚生长地长汀。一九九三年癸酉,重建岳林寺。一九九六年乙亥,净仁法师司监院。历廿余年建设,今门楼、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崇宁阁、钟鼓楼、兜率宫拔地而起,古刹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