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夏珍 一座山,因禅宗古刹而名震千古;一座山,因高僧辈出而流传八方;一座山,因众缘成就而道场重兴。 奉化雪窦山是弥勒根本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五大名山”。 去年底,央视一套《新闻30分》后播出10秒钟的“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弥勒根本道场——奉化雪窦山”宣传片。今年七、八月,该宣传片继续在央视推介播放。在全国多地争抢“佛教五大名山”称号的背景下,央视一套推介雪窦山意义特殊,堪称标志性传播。 十年磨一剑。从2008年大佛落成以来,奉化连续成功举办雪窦山弥勒文化节,推进佛教名山建设,丰富弥勒文化内涵,打响雪窦山品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完善硬件设施,打造寺院群落 2014年,雪窦山全新开启佛教名山建设,数十个精品项目陆续上马,掀起硬件建设热潮。截至今年9月底,各类名山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86亿元。雪窦寺持续扩建,大佛景区各项设施更加完备;浙江佛学院建成挂牌,并于去年正式对外招生;弥勒圣坛、博物馆、大慈之门等完成土建启动装修,须弥山完成9层结构,龙华法堂、大慈宝殿完成基础建设;永平寺、资福寺工程过半。佛学院女众部新校区、瀑布院重建、法华寺提升、水涧岩精舍复建等基础工作基本完成,东翠寺、观音院、龙树堂、文殊院等有序推进。 今年6月,《雪窦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可以说,历经沧桑变化的雪窦山真正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 加强软件建设,丰富文化内涵 硬件与软件,必须两手抓。加强软件建设,提升弥勒文化内涵,是打造佛教名山的应有之义。 弥勒本义“慈氏”,意思是对众生怀有慈悲仁爱之心。弥勒信仰,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十年来,弥勒文化节持之以恒丰富弥勒文化内涵。历届弥勒文化节开幕式主题可谓匠心独具,如“大慈之行·圣地之约”“应梦雪窦”“五灯会元”“会启龙华”“慈源圣光”等,都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五灯会元”创意源于宋代高僧普济所著禅宗史书《五灯会元》。 佛教教育与学术研究循序渐进。浙江佛学院新校区于去年9月正式启用以来,不断深化与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佛光大学等合作,开展教学与研究。《弥勒大藏经》《雪窦模式》《弥勒文化的社会价值》研究顺利推进。 活动策划有声有色。开展“腊八粥香温暖奉城”“三月三朝弥勒”“仰之弥高雪窦山系列特色邮品首发”等活动。为配合大佛落成十周年,今年除开幕式外,还将举办弥勒文化“五人论道”高层论坛、“九月九”转山礼佛、雪窦山摄影大展等活动。 文创工作初显成效。“弥勒圣坛”运行方案正在深化,合作已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佛学院与省艺创集团合作的工艺美术教学特色基地建设,与宁波市文联合作的音乐特色教学基地建设启动。 推动全域旅游,提升城市品牌 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布袋弥勒。民众心里,布袋弥勒早已超越了佛教范畴,人们视其为宽容、和善、智慧、快乐的象征。正如星云大师为雪窦山大佛题字:“人间弥勒”。雪窦山作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弥勒道场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影响日见扩大。 打造佛教名山、传播弥勒文化的过程,也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过程。随着弥勒文化的传播,2010年布袋和尚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5年奉化被命名为“中华弥勒文化之乡”,成为奉化又一张“金名片”。 弥勒文化节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品牌节庆、节庆中华奖——最佳文化传承奖、全国节庆金手指奖、中国节庆活动杰出典范奖等奖项。奉化因为连续举办弥勒文化节,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荣膺“最具魅力节庆城市”。 佛教名山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带动了奉化全域旅游发展。自2010年首破千万人次大关以来,奉化连续八年旅游人次和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雪窦山境外游客年均增长30%以上。去年奉化国内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和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