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0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离相寺访古

    陈大甫

    离相寺位于甲岙村南,原有山门、佛殿、钟楼、鼓楼和东西两庑房,是奉东一带颇有影响的寺院。民国时期,该寺院失火,仅存佛殿。僧人将山门废墟整理成花园,山门外建简易门厅供人出入,两庑旧址及屋后空地广植乌竹、红竹、黄杆竹、龙须竹,间或还有毛竹,村人呼为东园、西园。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甲岙村一带遇连日暴雨,引发山洪,佛殿行将坍塌,当时的甲二大队遂拆之,建生产队仓库。

    晚清《忠义乡志》载:“离相寺,甲岙村口,唐乾符二年(875年)建,名福庆院。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离相院,有田地110亩,山林250亩。明洪武初(1368年)改离相寺。清康熙间僧默庵重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僧员宏修,道光十八年至二十五年(1838-1845年)僧玉机再建新殿庑。”

    近日,笔者有缘得观《柏阴下裘氏宗谱》,在裘村裘氏始迁祖裘全条目下,有如下记载:“裘全公是裘积公三子,字德完。先世京兆人,至汉,其三世祖裘览任冀州刺史,子孙因世居矣。到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十三世祖裘瑱与孙裘广因赴任会稽,过钱塘江遇黄巾起义军,乃避居剡县,始为剡县(今嵊州市)人。裘全生而颖异,幼即励志为学,作诗文必据实理。唐元和十年(815年),年二十三以尚书(古籍)登进士第,授殿中侍御史。勤慎清介,知无不言,甚为朝廷所敬。长庆元年(821年)受诰封,累官至荣禄大夫中丞,兼崇敬院使、兵部尚书。大中三年(849年)以父疾辞职归养,(在唐朝为官34年)。越两年父卒,卜墓地于四明奉化鄞阳乡之原。是年十二月与两兄奉柩来窆,遂挈家庐墓居焉。至服阕,朝廷再徵不赴。大中十三年(859年)冬感疾而卒,寿67岁。咸通元年(860年)谥端国公,次年谕敕葬祭,营坟于乡之甲岙口,有石柱排门,墓前草创一庵,名福庆庵。乾符二年(875年)扩建,(形成规模),易名福庆院。宋景德三年(1006年)并鄞阳为忠义乡,治平二年(1065年)改离相寺,是即公之香火院也。旧有神道碑,原存此院,后被人盗坏,故不复存,寺之东北惟两石柱巍然高峙。”

    观宗谱所记与乡志所载基本相符,《柏阴下裘氏宗谱》成于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而《忠义乡志》告成在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故明清两朝诸事就后者详细了。裘谱所记离相寺东北裘全墓前有两石柱高峙,乡志并无提及,可能乡志成书时就已经不在了。

    《忠义乡志·大事记》又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自皖入浙,攻下宁波、奉化。来王陆顺德部文经正史萧湘云,以离相寺为指挥部指挥反清战斗,曾以忠义乡改隶鄞县,同时割宁海八庄地转隶奉化。同治元年(1862年)宁波收复,始弃离相寺而去。”

    笔者专访甲岙村故交沈根定、沈仁全,两人说离相寺过去土地、山林多,和尚也多,清朝时一度最多有五六十人。离相寺内有水井、水潭和寺院自用的碾子。笔者和他们一起实地查看,佛殿原址包括东园、西园、裘全墓园和当年寺前寺后的田地,现在都是新建的村民连片住宅,整齐清洁,俨然城市小区。唯有“离相寺弄”门牌,仍让人记起这里曾是颇具规模的寺院。甲岙村作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人文底蕴和自然风物独特,这些资源成了旅游品牌。唐代古刹离相寺、端国公裘全墓、太平军反清指挥部等历史遗存,都可以丰富甲岙村的文化内涵,为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古道、古宅旅游业添彩,也能给一路上“喋喋不休”的导游,增加新的谈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报资讯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Copyright(C) 2001-201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报集团职业道德监督投诉电话:87654321 宁网广告(13819807679)
技术支持: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宁波网 版权所有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