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宁波】 去参观王升大博物馆时,听说边上的年糕作坊在做年糕餽,我不禁漾起一股喜悦。 走进年糕作坊,里面有五六位师傅正忙碌着,磨粉、上榨、刷粉、蒸米(或蒸米粉),有条不紊。大灶洞里的柴草“噼噼啪啪”的响声不时传入耳间,而袅袅蒸汽带来的特有的香味,更让围观的人们垂涎欲滴。 “过年搡餽搡年糕”,这是小时候挂在嘴边的话,但而今这样的热闹场面倒是很少见到了。单纯从做餽来说,步骤和搡年糕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做年糕需要磨粉、上榨,而做餽却省去了这两道程序,只要先把糯米淘洗干净,浸泡在水里就行。过去讲究的可能还会泡上一天一夜,然后把它放进蒸桶,蒸熟后倒入捣臼,由一位师傅用捣子头使劲地搡,另一位则在一侧用浸过水的手快速翻动糯米团,等到糯米团搡得又韧又软时取出,放在工作台上,只见做餽师傅右手摘那糯米团,通过拇指和食指的挤压,一只只乒乓球大小的餽瞬间被均匀地摘下,丢在一张席子上,这叫“摘餽”。可别小看了摘餽,那是个技术活,刚从捣臼里取出的糯米团烫手,一般的新手干不了这活;而摘餽又得趁热,凉了就不好摘了。师傅们说,摘出来的餽圆润呈型,那才算是餽。 不一会儿,席子上已摊满了餽,宛若一朵朵洁白的玉兰花,小巧玲珑,人见人爱。一位师傅在餽的中心点上红印,一下增添了喜庆的味道。 说起餽来,王升大博物馆馆长王六宝滔滔不绝。在他看来,餽的运气似乎没有年糕那么好,因为人们容易由餽而联想到“亏”。前不久王升大博物馆开馆,配套办了个手工年糕作坊,同时兼做手工餽,为的是要传承这一传统工艺,更是为了让人真正领悟“吃亏是福”。 “餽”字在一般字典里是查不到的,也不知什么原因。按汉字的造字方法,“餽”字当属形声字,想必最初的用意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寄托人们一种朴素的心理追求和美好愿望吧。这和过年放鞭炮的来历据说是为了吓跑一种叫“年”的怪兽,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年糕餽想起了凤岙老人口口相传的一则故事。当年,“凤岙王升大年糕”在上海颇受人们青睐,而餽的销售开始时却遭遇了冷落。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年糕代表着“年年高”,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而餽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是“亏”的代名字,听起来觉得既不顺耳,更不吉利。主事的经理嘴巧,他不厌其烦地向顾客解释:你们有所不知,阿拉宁波人的“餽”是“食”字旁加个“鬼”,意思就是逢年过节把这“鬼”给吃了,逢凶化吉保平安,这不是好事吗?再说了,这餽做得这么小,吃点小亏心里踏实,阿拉宁波人有句老话,吃亏就是得便宜。经这么一宣传,“凤岙王升大餽”一时供不应求。 吃亏是福也好,吃亏得便宜也罢,说的是一个道理,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眼前看似吃亏,但从长远看,未必就不是福气。就如王六宝为开办王升大博物馆,投入了数百万元,只有付出,没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在常人眼里似乎做了件亏本的买卖。事实上开办这个博物馆是他多年来的愿望,是这些年来他重视企业文化品牌建设进而反哺社会的体现,也是一笔无法以金钱估量的精神财富。 吃亏是福。让自己吃一点亏,让别人占一点便宜,这需要一种境界,昭示的其实就是一种大爱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