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22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煮天外米饭

  卢纪芬

    60余年前,我的老家习惯称为卢家山。三面群山环抱,一面田地平展,出口就是东海象山港。那时我10岁左右,在卢家小学读书,有最合得来的小伙伴连我8人,我们同村、同学、同庚,而且生日都在己卯年的九十月份。村里老人因此说我们是“同船来投胎的,民立是摇船人”(8人中一个是男生,他叫卢民立)。我们爬上海塘,看潮涨潮落。潮水很奇怪,橙黄色的浪头明明是在一排排地压过来,但实在它是在撤退!不一会就退到了远处、及至更远处,形成一条白色的横线,不再消失。那里有许多船,蝴蝶似的飞来飞去……海的景色我们百看不厌。

  我们8个人对“同船来投胎”的说法似信非信,但又希望这是真的:两世的友谊真让人不可思议!我们商量着共同来做一件纪念性的事,于是就想到了“煮天外米饭”。

  村里一直有农历二月初二煮天外米饭的习俗。相传二月二是百花娘子的生日,那天,女孩在屋外搭灶开伙,天光下摆一桌素饭菜供奉百花娘子,她就会教你绣花等女红手艺,从此你就会聪明能干起来。但一生只能煮一次。往年我们在人家院子里看到过“煮”的全过程,知道要求比较严格:大米、菜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灶要自己砌,柴自已捡,锅盆碗筷问人家租,纯是白手起家。

  1949年秋天,我们决定,待明年二月二,7个女孩一起煮天外米饭。家里大人都很支持,叫我们赶快准备起来。必须先筹米与柴。当时泥螺是最后一季,称为“桂花泥螺”,也叫“糯米饭泥螺”,壳软,个小,肚里没有泥,最宜米粉拖羹,大口的吃,鲜美无比!7人下涂,共拾了10斤泥螺,兑来一点米,积着。又到山上捡柴,隆冬时节,山林中枯枝被风吹落在地,我们把柴截成两尺长,捆成枕头大小,让它们自己滚下去,再到山脚背回,在我家院子边廊里叠着。7人上山,半天能获20来捆。数月中,除了上学,抱弟妹,其余零星时间就上山,柴已叠了一大堆。

  春节到了,家里一批批客人,很忙。过了正月十五,我们不用帮家务了,又开始忙自己的事:煮饭地点选在我家院子里,我祖母说,桌椅、炊具、碗筷等就用咱家的好了,方便。我们用几捆柴付给祖母作为院子与碗筷等的租费,又用几捆柴作报酬,请来泥水师傅教我们在院中打成一坛“双眼灶”。还有许多柴,向邻居交换可煮十来碗的蔬菜下饭作料,并兑足了4斤米。筹备工作断断续续做了3个月,总算全部完成。

  翌年二月初二大清早,要煮天外米饭了!我们7个12岁女孩,都穿上了新衣,头发上扎着鲜艳的蝴蝶结,一个个脸红红的,腰瘦瘦的,要多精神有多精神!生火,切菜,淘米……一团团炊烟被晨风送到大阊门外,里邻三三两两进来了,后道地两位嫂嫂也过来了,她们都在稍远处停住,笑嘻嘻地望着我们操作。这时我们都装作老练的样子,只管自己煮饭做菜。其实家里已培训过,什么菜怎样煮都记得牢牢的。

  太阳照到院子里来了,锃亮的方桌上已摆了12碗蔬菜:咸齑烤倭豆芽,咸齑烤花生米,咸齑炒豆腐渣……过去一到冬天,地头种的菜都没有了,家中最多的是大缸小缸的咸齑。突然,一股异香扑面而来,围观的人群中有轻轻的赞叹,原来煮熟的米饭刚揭开锅盖,是赞叹那饭香!当时因为粮食欠缺,村里即便最殷实的人家也是常年用蕃茹干掺和着米煮饭,所以乍闻到纯米饭的浓香,怎能不令人精神一振!

  点燃三支清香,供奉仪式开始!我们排成一字队,开始轻轻拍掌,祈祷声齐起:二月春风吹呀吹,百花娘子下凡来。素羹素饭摆起来,红花绿叶绣起来。娘娘叫我好手艺,粗做细做样样来……在拍唱声中,一人踏步上前,拜三拜,拿起桌边上的花绷绣花(花绷是祖母为我们准备好的),绣若干针后归队;第二人上去,同样绣后归队。头一人最紧张,拿起绣花针手在发抖,后几个人自然多了。7个人都绣遍了。

  这时,观看的里邻已围成半圈,也轻轻地随着我们祈祷。香燃尽了,大伙都带着笑意离去。我们已激动得眼泪汪汪,好像自己一下子成长了许多,心中满是“终于让我们办成功了”的自豪与喜悦!其他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我们重新热饭菜,一起吃了午餐。

  晚上,祖母问我:这下子,让你知道了柴米油盐的贵重了吧?让你知道了当家过日子的辛苦了吧?“奶奶,我知道了。”这样简单的回答后,不知怎的,我眼泪就流下来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