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对此,代表委员纷纷建言。高亚飞代表认为,取消公车发放车补,无疑是一大创新,但每月两三千元的车补显得过高,难免被质疑为“创薪”。一些代表委员追问:假设一个月22个工作日,2000多元补贴相当于每天100元,难道公务员需要整天在外面跑?(据新华社3月6日电) 车改后,一般会发放补贴。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地区的补贴标准采取按职务高低来划分。江西新余市个人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从正县、调研员、副县到科员和办事员共分为9档,每人每月2500元至300元不等。沈阳市各区车改补贴数额不一,有的区补贴标准最高一档在2000元以上。车改,本不该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儿,现在却弄出这么多“是是非非”,应该深刻反思。笔者认为,车改难,不是难在财政有没有这笔钱、会不会花钱上,而是难在“官本位”作祟。只有首先祛除了“官本位”意识,很多令人纠结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从事实看,一些地方的车改“官本位”意识浓厚:要么是车改方案只由少数人关起门来“拍脑袋”,不愿也不敢公开征求群众的意见;要么是车改后的补贴标准按官位高低设置,官员级别越低补贴越少,级别越高补贴越多,甚至有的极少外出也照拿大额补贴。车改变成了为官员“加薪”,能叫群众没意见吗? 不管车改方案如何,核心原则应该是“实事求是”。若发放补贴,那就按岗位性质、工作需要来定,外出多的多补贴、外出少的少补贴,而不是以官位级别为标准。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说,公车货币化改革需要一个规范和相对统一的车补标准,这个标准应经过调查测算、严格论证,并报请人大审核批准,最终确定。这一系列程序固然要走,一个非常简单的环节也忽略不得。那就是,一名官员,每个月因为公务需要外出几次、路程多远、每天平均的交通费用是多少,仔细算一算,不难搞清楚。再将核算结果在单位公示,对社会公开,是不是合理,立马就能见分晓。再就是,就算是要发放车补,也应该像杭州那样,对各人设置每月最高限额,以公务卡的形式使用,且要记录在案,用不完的一律退回财政,而不是作为个人福利直接打进工资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