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王海波工作室成员在现场进行桥吊RAW吊具中锁着箱机构改造。 (严雷 摄) |
说起宁波远东码头经营有限公司的“王海波创新工作室”,不少码头作业工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个集技术攻关、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于一身的工作室,现有成员23人。近两年来,该工作室成功解决了集卡进气系统改造等多个维修“疑难杂症”。 一线维修工挑起了工作室大梁 2005年,王海波从老家山东来到宁波港参加工作,第一次看到了码头上高耸入云的桥吊,学习汽车维修专业的他不禁为眼前的“巨无霸”感到震惊。 为了把维修桥吊的技术学好,王海波终日爬上爬下,每次学习修理技术回来,浑身上下都是油污,遇到难题搞不懂,他一遍又一遍地向周围的老师傅们请教,甚至“硬”拉着他们到桥吊设备现场细细讲解。师傅们都说,王海波肯静下心来学习技术,而且喜欢举一反三,直到找出最佳的修理方案才肯罢休。 不墨守成规、善于总结使王海波的维修能力越来越强。2010年,公司8号双起升桥吊电机过流保护装置频繁跳闸,导致该桥吊不能正常运作。接到维修指令后,王海波立即爬上桥吊检查故障。经过仔细查看,他发现桥吊海侧吊架液压站的液压油泵出现了问题,需要更换新泵。但是在新泵运行时,跳闸问题又出现。王海波很快判断出故障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泵和旧泵的机械结构略有不同,换上去以后无法产生压力差,导致故障依旧。在王海波的建议下,一个阻尼孔装置加装了上去,8号双起升桥吊完全恢复正常。 很快,会动脑筋的王海波的身边聚集了一大帮技术能手,出点子提效能成了他们的看家本事。2012年7月,在宁波港集团的支持下,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搭建起来。工作室成立的当年就为公司节约了成本数十万元。 DIY的小部件顶了洋货的缺 2012年年初,远东码头经营公司多台桥吊出现起升吊具、小车等作业设备供电不正常的现象。工作室成员、桥吊维修班员工俞玮和工作室伙伴们经过多次诊断,发现是桥吊变频器预充电接触器的“心脏”———内部线路电源板老化损坏所致。由于该接触器生产技术为日本富士公司所垄断,一旦进行强拆修复,整个接触器将彻底报废。 “工作室不是一直鼓励我们技术创新,何不自己做出个电源板?”俞玮心想。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俞玮每天都钻研到深夜,凭着十几年扎实的桥吊维修技术,设计轮廓逐渐清晰,却遇到了“接触器内部工作电压远小于额定电压”这个“拦路虎”。 一天,俞玮去父母家,老式日光灯引起了他的思考,日光灯起跳时,在启辉器和镇流器共同作用下会先产生高压脉冲,然后维持低电压工作,这不正是接触器的电压运作模式吗?俞玮茅塞顿开,几天后,一张自主设计的电源板电子线路图完成了,经过模拟参数实验,完全适应桥吊接触器工作。2012年5月,第一个成品化电源板在桥吊上成功运行。 为了便于日常维修,俞玮又通过“心脏移植手术”,将电源板设计成了外置分体式安装,将维修时间从原来2小时缩短到5分钟。据测算,该项成果每年可为远东公司节省维修费用45万元。 看似不起眼的小改动收效很显著 王海波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技改意见大多来自一线操作实践,尽管不少只是细节上的“修修补补”,但积少成多,近两年下来让公司看到了创新带来的红利。 一直以来,吊具故障占到桥吊故障比例的40%至60%,由于桥吊自带的系统往往无法显示吊具的具体故障原因及故障位置,维修人员需检查吊具后才能判断出故障点。当吊具在作业船的舱内或者舱面高层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不但要耗费大量的检查时间,而且还要面临安全隐患。 来自桥吊维修班的技术人员汇总了吊具的各种故障状态,编制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故障代码,并自行开发故障判断及通讯程序,通过在操作室安装数码显示管,将故障吊具的实时状态用代码直接反映出来,方便维修人员判断出故障类型。 “借助这套程序,吊具故障判断时间由原来的平均15分钟缩短为1分钟,维修效率明显提高。”远东公司工程技术部主任工程师金澄告诉记者。 桥吊俯仰松绳限位故障同样是影响码头生产的难题,2012年年初,创新工作室成员张果达盯上了这个老顽疾。经过多次现场诊断,他发现故障是由限位摇臂轴磨损严重出现凹槽,引起限位无法自动复位所致。3个月后,一个自主设计制造的桥吊松绳限位防卡装置很快在桥吊上成功运行,不仅提高了桥吊作业效率,每年还可节省近10万元的维修费用。 “譬如RAM吊具中锁着箱机构改造、桥吊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堆高机输油泵皮带轮改造,这些帮公司生产解决大问题的创新技改意见几乎都是出于创新工作室之手,奇思妙想的‘小聪明’给公司发展带来了大红利。”金澄说。 据统计,王海波工作室成立近两年来,共完成创新项目7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2万元,开展技术培训、“导师带徒”等活动共495人次,11人晋升了技术等级,获得了公司级及以上创新奖项3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