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开发导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4小时与设备“捆绑”的人

———记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设备管理室技术组

本报记者 周亚琼 通讯员 张军霞

  图为设备管理室技术组工程师们正在切磋技术。
  (记者 孙红军 摄)

  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设备管理室技术组成立至今不到5年,仍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但近年来在技术创新方面却是硕果累累,有一项发明还获得了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技术组工程师们原来分散在各个作业区,形成团队后合力增强

  设备管理室有9名技术人员,张辉是负责人,职务是主任工程师。他告诉记者,技术组里的工程师们在宁钢公司建厂之初就都已经加入到炼铁厂这个大集体中,经手了设备采购、安装、投产、维护等一整套流程后,对设备的感情都很深厚。“对于我们自己购买的设备,总希望它们越来越好。”

  炼铁厂刚投产时,主要负责设备技术管理的各个高级工程师分散在设备管理区下属的各个点检股里,到2009年底时,被统一抽调并组建成设备管理室技术组。

  “原先我们的高工也分别管机械,电气、液压设备,但各自分散,基本上各管各的,建立专门部门,资源整合后,合力更强了。”张辉说。

  炼铁厂内部分原料、烧结、高炉等作业区,皮带机在各个作业区都有应用,总数达到260多条,每年仅皮带机上胶带更换、维护等费用加起来需要1000多万元,随着设备使用时间越来越长,这方面的损耗只会越来越大。同时,突发抢修情况越多,对生产的影响也越大。

  原先,这些皮带机由各个作业区的机械工程师分别管理,存在损耗较大、突发故障率较高等问题。技术组成立后,大家们围在一起对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先是交流了皮带机使用维护保养一些好的做法,集思广益。过了一段时间,索性将皮带机的管理任务交给目前负责原料区机械设备技术的高级工程师曾宗义专门负责,对各皮带机胶带的磨耗指数、断裂强度、帆布层数、耐高温程度等情况进行综合管理,再根据胶带状态和周期管理进行更换和采购等,预计今年胶带损耗较去年下降四五百万元。更重要的是,由于管理有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需要抢修的情况基本没有了,基本做到了预知维修,对生产不造成影响。

  技术创新硕果累累,有的发明还获得了国际大奖

  事实上,技术组成立后,能人们聚在了一起,团队技术创新氛围越来越浓。

  热风总管内部的热风温度是高炉生产的重要工艺参数。宁钢炼铁厂投入生产时,热风总管内部采用了两支国产的热电偶进行检测,故障率较高,甚至时常出现两支热电偶同时损坏的情况,导致生产时无法准确判断风温,影响正常生产。负责仪表设备技术管理的袁小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1年,通过查找相关技术资料,与设备厂家做技术交流,他提出利用红外测温仪替代其中一支热电偶,另一支采用进口电偶的方案。在国内冶金企业,红外测温仪应用于热风总管测温还是首次,实践证明测量精度完全符合要求,设备运行十分稳定,且因为红外测温仪更换频率很低,大大降低了长期以来因电偶更换带来的成本支出。

  1号高炉炉顶设备气密箱内部的减速机因高温运行、密封圈老化而产生漏油现象,时间一长,内部轴承、齿轮容易烧坏,如果更换设备至少需要两天时间,高炉需全面停产,不现实。在原炼厂设备管理部老领导的建议下,张辉通过技术攻关,自己画图纸设计了一套新的装备,使原设备能够稳定运行一个检修周期,避免因漏油问题造成设备异常停机。该发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在2010年江苏昆山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金奖。

  据了解,技术组成立后,还实施了包括原料块矿筛网改造、烧结主排风机轴瓦改造以及煤气清洗蒸喷塔喉口椭圆调节阀延寿改造等近20个主要技术攻关项目,迄今已经获得17项技术秘密,另有9项技术秘密在认定中,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同时总结出4项先进操作法。

  9个人管理2000多台设备,24小时随叫随到,责任重于泰山

  9人技术组里,步入而立之年的张伟、李步虎、王刚三人是80后,都是大学毕业时作为应届毕业生进的企业,如今,都已经成长为各自领域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1981年出生的张伟,觉得自己在宁钢公司炼铁厂成长非常快。他毕业于内蒙古包头钢铁学院,2003年进入公司。目前主要负责高炉电气设备的技术管理。

  要管好设备,责任心十分重要。炼铁厂内大大小小共有2000多台(套)设备,每个设备由专门的技术组人员做技术管理,后者是这些设备名副其实的‘管家’和技术权威。

  张伟告诉记者,对技术组里的每个人来说,手机是24小时绝对不敢关机的,遇到突发事件必须随叫随到。他本人就多次碰到过下班后被召唤回来连夜抢修设备的情况。“压力是大的,但也促使我们更快成长。”

  “我原先差不多是郭皖辉一步一步带出来的。”他告诉记者,书本上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会有一定差距,对基层技术人员的成长来说,“老带新”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进入技术组后,从这些老的技术人员身上仍不断学到很多东西。郭皖辉是目前技术组烧结作业区的电气高级工程师,是一名60后,有近30年的钢铁厂电气工程师工作经验。

  与技术组里面的60后、70后相比,张伟最佩服以及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工作时的奉献精神。原先,他下班后会喜欢去做一些丰富业余生活的事,但现在随着在团队时间愈久,虽然并没有上级领导或者制度的要求,但下班后加班的主动性却是越来越强了。“对我们技术岗位来说,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看到身边同事用心钻研技术,很自然就被感染、被调动起来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