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地处东南海滨,慈孝文化渊源流长。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虞舜,名列“二十四孝”之首,其出生地在紧邻今慈溪市区西部的历山之西(今属余姚市低塘镇)。旧经称历山是“舜所耕也。其下有田,曰象田;有井曰舜井;又有石床,足蹈处双迹宛然”。历山上有舜庙。今慈溪市横河镇石堰村有虞山,光绪《余姚县志》转引《太康地志》云“舜避丹朱于此”。上有虞山庙,设舜帝殿,供舜帝像。 慈溪得名,始于东汉董黯“子孝母慈”的典故,乾道《四明图经》有记。传说董黯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日,慈母病重,想喝大隐溪水。于是董黯每天往返六十多里去大隐担水,伺奉母亲,无论寒暑,风雨无阻。董母心疼儿子太过劳累,商量之后就搬到了大隐溪边居住。数年后,董母痼疾痊愈。乡人感于董氏母子的“慈孝”,便改称大隐溪为慈溪。 董黯笃行孝道的事迹被地方官员层层上报到朝廷,东汉永元八年二月十五日,汉和帝颁布《征孝子董黯擢议郎诏》,称赞董黯孝行卓然可嘉,官封议郎。董黯为赡养老母,辞不应征,日夕服侍行孝。由于得到朝廷的褒扬,“董黯孝母”的故事从此更为广泛地传扬开来。唐开元二十六年建县时,县人以此为荣,定县名为慈溪。 一千多年来,董孝子的孝行风范及其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三北大地,演化为三北人伦理价值中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孝行成为人们普遍敬重并为之躬行的善德,孝风被及,三北人以孝为本,孝子孝女、以及推孝及人、慈孝惠众的感人事迹层出不穷。南宋初,姚北上林三山人岑全、慈北鸣鹤场孝子方昌;元代,姚北天香桥胡忠;明代,姚北梅川孙家境孙堪、孙墀、孙陞三兄弟;清代姚北孝义司城桑天显以及民国时期镇北龙山虞洽卿等等,都以慈孝闻名,曾被广为传诵。 据不完全统计,慈溪市境域内为历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孝女有30多名。虽然他们的行为不尽相同,但真情却同出本心。如今,慈溪的慈孝文化内涵已经不只是以朴素心理本能形式流露的孝亲之情,而且善于“推”,能够由己及人,由亲人渐及于路人,其外延已扩展至叔侄兄弟之间的生死与共的亲情和族人宗亲之间敦睦慈孝的家族道义,乃至睦邻、助人、惠众的层面,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直至民胞物与的博大之爱。 (王孙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