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体霓 从家里到宁波书城,需换两部公交车。如骑自行车,约一个小时光景。因此每次到书城,总要揣上七八本书回家。于是,选书就需费一番功夫了。 前些天,买了一叠书回来。先说董桥的《小品卷二》,是由海豚出版社出版的。“海豚书馆”按颜色分系列的,辑为蓝、橙、红、灰、绿、紫六种。这本《小品》是橙色的,精装本,封面底有烫金花纹。里面有几篇文章在董桥的其他文集里已见过,如《谈谈谈书的书》、《谈书小录》,在20年前的“三联”版《这一代的事》中就有了。但购书亦不可忽略书的品相,书的装帧也很重要。 几年前,董桥的那本《今朝风日好》,咖啡色的小精装本,让人爱不释手,若在灯下夜读,尤为温馨。“海豚”版蓝色系列中的《墨影呈祥》,亦是董桥文字,纸张即是那种称作“道林纸”的,光滑雪白。几幅插图很是精美,其中有梁启超的遗墨,是一柄展开的扇面,有俞平伯的书札影印,有知堂妙品,一幅为“儿童杂事诗”的立轴,可赏玩半晌。还有一帧过去演国语片的明星李香君执笔俯身绘画的黑白旧照,福寿团花的中式立领镶边旗装,长长一条黑辫顺在脑后,一身晚清民国装束映衬俏丽容颜,让我觉得有着久违的情致。董桥的另一本《青玉案》是在绍兴购得,图片有24幅,文字更见出他的细心呵护。比较而言,《小品卷二》的文字较少浓艳之色了。这几本都是很漂亮的书。 《牡丹诗帖》这本书,名字真好听,我就买下了。作者杨小洲,书是岳麓书社出的,仿皮的紫绛色书面,纸张稍厚,文字四周留白较宽,感觉很舒服。多年前,我曾买过杨小洲的《快雪时晴闲看书》,他的读书文章,写得很有趣味,语言亦有独到的风致。《牡丹诗帖》亦是谈书为主的书,即使写人物,也是从书找个话头说开去。他谈杨之水书,说他思绪萦绕于读书,笔底文辞细致,有闲云归后月在庭花的安静,低吟浅唱都是芭蕉雨露,自生境界。记得杨之水在《梵澄先生》一书中记了这样一段话:“梵澄先生说自己文章有文气的,一种沉静之气。”杨之水即问自己文章如何,得到答复是“你还没达到这一步,但已是不浮了,现在文章都很浮。”再看《牡丹诗帖》,放在书架上颇美观,随手翻之,可度悠闲时光。 看到贾平凹的《前言与后记》,亦是“海豚”版的,硬封面,便于携带。谈小说,前言与后记真的不可忽视,作者的创作心思其实都在这些文字里流露,看某些书评,还不如看这些文字。贾平凹记叙童年少年的生活,其实就是对他以后创作的影响。他在《五十大话》里讲:“还是平平常常着好,春到了看花开,秋来了就扫叶。”有些事就看得很开了。 有一本张翀的随笔《汲古闲辞》,小型的开本亦很可爱,有不少古董风景彩画。作者早年从事于考古,又因他的父亲绘事丹青,他亦是书画里手,随笔多谈论古老的书画作品,有历史厚重感,有情感,有新意。他的随笔有着特殊的知识结构与学术视野,他言青花瓷器,说青花的美是近世的,带有不遮不掩的世俗,有点像张爱玲的小说,青花瓷没有晋唐青瓷脱离尘嚣的绝美,而有着市井油盐的温暖。都是很亲切的话语。 翻开《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看到弘一法师的字,心就静了。书中收集了李叔同全部的书信墨迹影印,附录全部的释文,并对信中所提的人物事件等作相应注解。信札92封,从1915年到1942年。其中1932年3月16日的一封信上画有路标记号,很有意思,此录一节:“往伏龙寺之路程:清晨,在江北岸,乘‘镇北’轮船。或云八时开,或云六时开,乞预早数日询问宁波三北公司可也。其码头似在永川附近。至龙山,统舱六角,甚舒适,到龙山海边,约十二时前。即乘火车(仅二里,无票)。至龙山三北公司门首。由此步行上山五里,即至伏龙寺。山岭甚高,如步行者,宜著布底鞋或草鞋。由公司门首上山之路,略绘如上方之记号,即是行路之线。近山顶有凉亭,可以休息。”遇到这样的书,带回家去,就不必犹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