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来梅哈芬港。
|
提到“不来梅”,你会想到什么?格林兄弟笔下那个有趣可爱的童话故事?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百花齐放?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一行十人在初冬启程到了不来梅。这里正在下雨,雾气蒙蒙。不来梅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晴天少,雨水多,日照不足,但很温和,冬天也不会觉得特别寒冷。 不来梅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不来梅人口66万,是德国最小的联邦州———不来梅州的州府、德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和第五大工业城市。食品加工、航天航空、物流航运、汽车制造、贸易和风电等行业是不来梅的支柱产业。而我们更感兴趣的,则是不来梅的港口。 对于一个从事物流贸易的人来说,每到一个港口城市,总想近距离地观看一下它的港口区。虽然每个港口大同小异,但国情和文化的不同,每一处都还是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我们沿着不来梅的母亲河———威悉河而行。雾气蒸腾的河面,朦朦胧胧,河岸边的行人裹着大衣,行色匆匆。不来梅港分两个区,一个是不来梅港口,另一部分是不来梅哈芬港。两个港口距离60公里,由设在不来梅哈芬市的不来梅哈芬港务局统一规划和管理。人们更多地把不来梅港叫作“不来梅内港”以便区分。 我们先到不来梅内港参观。 不来梅内港距离威悉河入海口约65海里,吃水最深10.7米的船舶可借助潮水进出港。这里是德国最早开始进行集装箱装卸的港口,这里的工作人员都以自己是一个港口人为荣。在港口区,我们和一个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攀谈。 那人很热情,听说我们是从遥远的中国来的,更显兴奋。他告诉我们,20岁开始,他就在这个港口工作,接待过来自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集装箱船,同样也见到过中国来的船只。他说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他很想有一天去看看。当问到他的工作情况时,他说:“工作当然是辛苦的,特别是从事港口工作,风吹日晒,又要倒班,但这里是一个通往世界的窗口,可以见到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侃侃而谈,风趣幽默,言语间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为老港口人的自豪与骄傲,不禁让我们的心中也油然而生一种情愫:从事一个与海洋有关的、可以和世界各地人交往的工作,真是一件既浪漫又令人振奋的事情! 但是显然,历史相对悠久的内港,却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显得拥挤。据说随着远洋集装箱规模的不断扩大,集装箱转运的功能已经几乎完全由“姊妹港”不来梅哈芬港承担。内港装卸的多为散货和杂货,同时服务于不来梅市发达的临港产业,汽车和集装箱业务仅仅占了极小的比重。 “那么,我们何不去不来梅哈芬港看看呢!”有人提议。于是我们决定立刻奔赴下一站。 不来梅哈芬港与内港虽然相距有点远,但两个港区之间联系相当紧密。车行一路,可见大概。只见那些码头作业区分散地分布在威悉河两岸,起重机、桥吊等设备随处可见。看资料介绍,港口的核心港区为工业港和新城港,主要码头泊位水深在10.5至11.3米之间。那里设备配置更加完善,包括集装箱桥吊、门座起重机、滚装平台等设备一应俱全。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走马观花,坐在车上听导游介绍、翻阅资料了解一些情况。虽然如此,一路看到的景象还是让我们叹为观止。 有同事询问导游,两个港区除了密集分布的作业区联系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呢?导游指着威悉河说:“不来梅港与不来梅哈芬港及威悉河中上游的内河港之间有内河驳船连接,根本不必担心……”原来如此。“母亲河”的确是贯通了整个不来梅,支撑了整个不来梅啊! 终于到了不来梅哈芬港区。这里相比于内港的确更忙碌,更有生气,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如此吧!因为没有领到参观证,我们没能进入内部一睹雄姿,但是在港区外遥望,看到垒起的“集装箱山”,看到来来往往的集装箱车,还有起起落落的吊臂和闪闪烁烁的各种灯光,还是令人心潮澎湃…… 回来的路上,我开始胡思乱想:如果可以把地球上每个港口都做上一个巨大的标记,然后飞离地球从远处遥望,那些标记该会连成怎样一个壮观的网络啊!而在这张大网里工作的人们、行驶的船只、运行的机械,就把整个地球,缩小成了一个地球村。这可真是一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