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科学减灾,依法应对”。7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地震中,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为了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新华网)。 而让人忧心的是,日前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用数据暴露了国人在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方面存在的短板。报告称,50.3%的城市调查对象不清楚离家最近的指定应急避难场所在哪里;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基本的防灾准备;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仅为1%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80%以上。数字虽然枯燥,却发人深省,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防灾减灾任重道远,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如同往年一样,在第7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围绕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宣传活动。有的在城市上空拉响防空防灾警报,有的对手机用户发送防灾减灾短信,有的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立板报展、散发防灾手册,有的在中小学召开主题班会,还有的开展紧急疏散演练……这些一天一时的轰轰烈烈式集中宣传,不仅让参与活动的群众收到“触目惊心”的强化效果,也使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得到有效扩散与深化。 但我们更期待,每天都能够成为防灾减灾日。在当前情势下,加强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预警预判,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群策群力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不可或缺。但把功夫多下在平时,将工作深入到社区、基层和农村的家家户户,让生命意识教育、应急避险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其效果将如“春雨润物”、“细水长流”,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如此拓展防灾减灾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使之成为一种工作和生活常态,方能让“全民防灾减灾”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