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财经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名简称风波折射大学文化贫困

  □刘海明

    近日,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因为都把“南大”定为自己的学校简称,引发争议。教育部对学校简称未有详细规定,希望两所学校能规避争议,协商妥善解决此事(7月5日《新京报》)。

  大学间因为校名简称闹矛盾,由来已久。特别是那些刚走出校门闯社会的人,遇到他人问对方毕业于哪个学校,对方的一个简称,有时让人既愉快又失望:意外的他乡遇校友,失望的是此校友非真校友。个人交际的尴尬,一两句话解释清楚,就没事了。法人单位间遭遇同样的尴尬,想调和矛盾谈何容易?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校名简称重名,还不包括曾卷入争议的南开大学、南宁大学、南通大学。这种现象绝非个案,比如“华师大”“东大”“交大”等,都分别是几家大学的简称。笔者以为,高校简称重名偏多,是大学文化贫困的反映。

  大学本该是文化含金量较高的地方,校名、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等应体现一所大学的基本品质。但揆诸现实,校训的同质化,舆论早有诟病,校名虽没雷同的,但简称雷同非常严重。现在的大学,名称基本是以地名或地名+行业来构成。这样的构词法省事、简单,后遗症在于,简称容易和其他大学重合。

  民国时期的大学,也许是数量少的缘故吧,简称重名的现象很少出现。但考察那时大学的名称,清华、复旦、南开、中山等大学,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学校全称有特殊的含义,字词重复率就低,简称也减少了重名的尴尬。相反,“地名+大学”和“地名+行业+大学”构成的校名,没啥文化含金量,也给日后的交际带来烦恼。这是大学文化贫困症的一个写照,只是很少有人站在这个角度去反思罢了。

  如果说学校的命名不是现任大学校长能左右的,但在校名简称问题上,管理者能费点心思,主动避免和同行的简称雷同,给自己一个有创意的“小名”,总该可以的。遗憾的是,简称的确定,不少学校还是过于简单化,将全称抽掉个别字词,无视他校约定俗成的简称。比如,南昌大学明知南京大学早已简称“南大”,自己偏要把“南大”写进学校的章程。

  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简称“纠纷”,最终以什么方式解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给我们的大学提了个醒: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别让自己陷入“文化贫乏”的尴尬境地,终归不是坏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