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2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楼适夷:日版“楚歌” 出其不意

姚江畔的适夷亭(方其军 摄)

  余姚梁弄,被称为“浙东小延安”。如同延安曾集聚各路名流,梁弄也曾吸纳诸多人物,比如著名的作家黄源曾出任浙东行政公署的文教处处长。黄源在宁波期间,曾带头改造越剧,倡导男女合演,并排演了不少现代革命戏。黄源在浙东行政公署的时候,楼适夷当文教处副处长、鲁迅学院副院长,他们还一起编辑日文版《解放周报》。据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夏继诚介绍:“就连条件较差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也办起了日文《解放周报》,通过多种渠道向日军散发。由著名作家黄源、楼适夷负责编辑。”

  楼适夷与黄源的革命友情非同一般,据洪蓉芳在《两位文化老兵的革命友谊》一文中介绍,1933年,楼适夷被秘密警察逮捕入狱,鲁迅积极营救。最终,楼适夷由死刑改为“无期徒刑”,保住性命。楼适夷在狱中翻译高尔基的《在人间》,想发表。鲁迅和黄源商量,黄源当时也翻译了《在人间》,在《中学生》杂志连载。黄源表示,愿意让楼适夷的《在人间》替代他的《在人间》。这一“让稿”行为,让楼适夷铭记一生。

  而在出任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副处长前,楼适夷已在余姚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1926年,楼适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受党组织委派,回余姚组建党支部,担任余姚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楼适夷生于余姚县城高阶沿路,8岁那年,入读余姚“达善学堂”。小学毕业后,父亲将他带到上海,在钱庄做学徒。那一阵,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从此一生与革命的文艺期刊难舍难分。1929年,受党组织指派,他赴日本留学。1931年回上海,在鲁迅直接领导下,参与编辑“左联”《前哨》的《文学导报》和《文艺新闻》。

  1937年出狱后,10月末,应郁达夫之邀,楼适夷出任福建省文化界救亡协会编辑委员会委员,承编《文救周刊》。此后,又接连编辑《救亡文艺》日刊、《新华日报》副刊、《抗战文艺》。1938年,他去香港协助茅盾编辑《文艺阵地》,后代理主编,组织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活动。1939年秋,转移至上海继续秘密编辑《文艺阵地》和其他刊物。1941年底,与巴人共同编辑《大陆杂志》,又编辑《奔流文艺丛刊》及《奔流新集》。

  浙东抗日根据地形成后,楼适夷重回故土。除了参与文教处日常工作外,还参与《浙东报》编务,并在浙东鲁迅学院讲授《艾青的诗歌创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们主办的日文版《解放周报》,专门对日军开展宣传攻势。日文版《解放周报》的作用怎么样?夏继诚说:“被俘后参加‘反战同盟’的日军士兵吉永也参与编辑工作。散发后影响很大,先后有三个日军士兵带着《解放周报》和我军印发的‘通行证’投诚。1945年3月8日上午,驻宁波市区的一个大队日军,到明光戏院看电影,各自就座后发现不少座位上放有日文《解放周报》和投诚‘通行证’。日军混成旅团长宁野少将也到了戏院,闻报大惊,狂叫一声,全部日军慌忙退出戏院。” 

  日文版《解放周报》促使日军的思想情绪逐渐发生变化,由思乡、悲观,发展到厌战、怠战、反战,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伪军、伪组织人员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下,也纷纷从“附逆”变为能为新四军利用的“两面派”或“三面派”。

  日文版《解放周报》是一曲日版的“四面楚歌”。

  人物

  名片

  楼适夷(1905年-2001年),余姚人。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作,1927年后主要从事地下工作和文学活动,在《拓荒者》、《语丝》、《萌芽》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解放后,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顾问以及《译文》编委等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