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波 月读十本书,这是我给自己定的下限,并且一月一总结。所谓总结其实就是写一篇流水账,盘点本月所读好书及心得体会,基本格式是“几月几日读完谁谁谁写的什么什么书”。倘若对某位作家的作品有点感觉,就再啰嗦两三句,比如:……8月7日读完《多数人死于贪婪》,慕容雪村的作品,才气逼人;8月12日读完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作者二三十岁时写的文章,内容是拉拉杂杂的生活琐碎;8月15日读完龙应台的《人在欧洲》,龙应台的作品逮住一本看一本;8月18日读完加措活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书中很多句子和段落被红尘中人当作心灵鸡汤,在微信微博中转来转去…… 早些年,我读书目的很明确,先为求学历,后为评职称。现如今,阅读不再带有任何功利,当然也没有计划,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有时候甚至是跟着别人的感觉走。前不久,朋友们聚会聊天,聊着聊着聊到了民国才女林徽因,有人推荐说,《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一书写的就是她,值得一读。第二天,我就找来这本书,作者名叫白落梅,文字非常华丽,让我有想读第二遍的冲动,但毕竟书的内容不是很深厚,读两遍实在没必要,还是找找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吧。上网一搜,很多,有写三毛的《你是锦瑟,我为流年》,有写张爱玲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有解读宋词的《相思莫相负》等,都是我喜欢的,于是悉数买下,读个够。 前些年,本地一家报纸曾连载美籍华裔作家张彤禾的《打工女孩》,这本书用独特的视角记录东莞一些企业生产线上的普通女工的生活,可读性很强。但报纸每天只发一个章节,进度实在太慢,于是我上网找来电子版,一天就读完,很是过瘾。在搜书的过程中,我对张作家的情况也有了一点了解,得知她毕业于哈佛大学,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她的丈夫彼得·海斯勒也是个作家,也写过几部中国题材的畅销书,比如《寻路中国》《江城》等,于是一并找来细细阅读。这对作家夫妻采访深入细致,描写精准到位,对中国社会现状独到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某日,一位研究《易经》的朋友来联系工作,谈完正事之后,他环顾四周,对我们办公室里桌子、绿植的摆放提了一些意见,我听了顿觉醍醐灌顶,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易经》啊。可是,《易经》太深奥了,凭我现有的知识水平估计是读不懂的。有没有解读版呢?上网搜来搜去,找到一本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作为入门教材。曾教授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讲解《易经》,让我茅塞顿开。电商的服务很是贴心周到,当我买下《易经的奥秘》之后,页面上立即跳出一大串与之同类的书籍,比如《易经真的很容易》《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等,我读完一本再买一本,电子书很便宜,有的甚至免费,并且它还不像纸质书那样占空间,几本相关书籍读下来,算是稍稍懂了点《易经》的皮毛。 每个月,各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会有好书榜出炉,一些著名电商也会推出畅销书榜,跟着榜单读好书已成为我的阅读习惯。无论是雾霾笼罩的午后,还是冷雨敲窗的夜晚,一卷在握,阳光满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