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设众创空间,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为真实了解宁波众创空间的现状,市委党校2015年中青二班一组学员分赴海曙区、鄞州区、镇海区、慈溪市、奉化市、国家高新区以及宁波工程学院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宁波众创空间发展的对策建议。 众创空间,是指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趋势,把握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截止去年10月,我市共有各类众创空间40多家,市级共分两批认定了13家众创空间和14家创客服务中心,形成了综合性众创空间与专业性创客服务中心互补的发展模式,全市首个“创客联盟”———东方创客联盟在高新区成立。尽管宁波众创空间发展有了好的开端,但本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一、宁波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量还不够多 尽管宁波众创空间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相比,与先进城市相比,数量规模还不够。比如,截止去年10月,上海已有各类众创空间100余家,并计划到2016年底建成200家;重庆提出到2016年底要建成首批示范性众创空间300家、2020年底建成至少1000家的目标任务;江苏省镇江市有政府支持的众创空间就有179家之多,这其中还不包括民间投资的各种类型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创业园。 2、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大 尽管宁波众创空间发展呈现“遍地开花”之势,也成功引进“飞马旅”等知名品牌,但总体上还是良莠不齐以及“低、小、散”的发展格局。鄞州、高新区、镇海等地的众创空间,由于起步早、基础好以及当地政府扶持力度大等,发展相对成熟,而其它县(市)区由于运营体制不够健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以及品牌影响力不够强等原因,导致发展相对缓慢。目前,宁波还缺乏阿里云、3W咖啡、黑马会等龙头孵化品牌,缺少深圳的“柴火空间”、北京的“车库咖啡”、上海的“新车间”这样具有较高实体技术条件的实体型众创空间,缺少Metalab、TechShop、Fab Lab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性众创空间。此外,宁波众创空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专业化不足,定位模糊,许多众创空间都做成了“杂货铺”,严重影响众创空间的档次、品位及孵化质量。 3、服务能力还不够强 调研表明,创客们在选择众创空间时,在地段、商业配套、房租、创业辅导、投资人对接、事务代办等选项中,创业辅导、房租、投资人对接三项得票最高,分别占比25.4%、21.3%、17.5%。宁波众创空间的硬件条件和服务能力差异性很大。不少众创空间由于是老厂房改造而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网速慢、设备老化,装修时考虑不周全,公共空间和交流空间比例较少,难以满足创业者需求。有些众创空间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只能为创客人才提供场地、简单培训等方面的支持,设计、加工以及风险投资、经营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创业技术扶持还很少。尤为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创客人才无法获得政府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的资金注入和扶持。据初步统计,目前宁波创客人才中,获得过相关培训的在65%左右,其中获得设计、加工等服务的人才不到30%,而已经得到政府引导资金或风险投资支持的不到10%。 4、入驻对象还不够广 不少众创空间并不是广开门庭、广纳人才,而是人为设定了很多创业门槛。创业者要入驻,先问户籍情况,如果是“非户籍”,要综合考虑学历、居住证、社保等信息,满足条件才能入驻,令许多外来创业者望而却步;有的众创空间申请时被要求“先发一份商业计划书,看看再说”,所谓的“拎包入住”仅仅是嘘头,离真正的众创还差得远。 5、盈利模式还不够新 众创空间应该走专业化路线,这点在业界已是共识。但目前大多数政府主导或高校主导的众创空间,都是靠政府补贴维持运营,而民营企业市场化运作的众创空间,一般只能靠餐饮、会员费等收入勉强维持经营,不少孵化型众创空间因缺乏好的投资项目或者投资失败,面临亏损的困境。 6、众创空间生态圈还不够全 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城市的众创空间,往往不是单一存在,而是整合创业者、资本、媒体网络、公共服务等多种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系统。目前北京有中关村创业大街,初步形成了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创业生态街区,深圳湾创业广场是以天使投资人、企业家、企业和创业服务机构等为主体,集办公、投融资、媒体、培训等于一体的创业生态体系。而目前宁波的众创空间仍以“点状”分布、各自发展为主,难以形成合力,众创空间的生态系统尚未建立健全。 7、人气氛围还不够旺 宁波制造业发达,民间资本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创意、设计人才,“创客”及众创空间的发展基础较薄弱,创新型科技孵化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青年创客创业创新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调研发现,众创空间的人气还达不到预想的程度,社会上对创客人才的认知度不到1/4,不少创客都是有活动才来,呈现出一种零散的状态,集聚效应有限。 二、加快宁波众创空间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众创空间的顶层设计 政府要做好宏观布局与规划,引导社会有序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众创空间体系,避免“一窝蜂”和形式主义。要突出加强对不同众创空间形式的分类引导,一方面要主动对接市场资源,发挥社会力量的优势,培育创新创业的主体;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加强众创空间的分类指导。对创客型众创空间,应该在降低办公成本,完善办公配套设施及服务,营造舒适的办公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孵化型众创空间,借鉴以色列风投产业模式,鼓励投资主体进行全产业链投资,解决初创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对服务型众创空间,要发挥政府性公共平台的优势,协助其做好培训辅导、技术支撑和媒体宣传工作,更好地为创业者及投资者搭建彼此沟通的桥梁,提高创业成功率。 2、出台专项鼓励扶持方案 落实去年我市“人才新政”中关于支持创客人才和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举措,市科技部门要尽快牵头提出实施细则,出台有关扶持创客和众创空间发展的专项政策意见,在强化完善创新创业辅导体系、开放共享公共科研仪器设备、拓宽创业投融资对接渠道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具体的政策举措。加快建设一批市场化为主导的新型孵化器,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根据创客人才需求,提供从创业项目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鼓励民营资本选择交通方便、生活配套齐全的旧厂房、宿舍楼、SOHO空间等进行改造,为年轻的创客提供集公共办公区、会议室、活动区和住宿区为一体的价廉宜居的创新创业空间。支持在甬高等院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办创新创业学院,划出一定面积的固定区域构建众创空间,免费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3、加强创客培养培训 支持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聘请成功创业者、天使投资人、知名专家担任创业导师,深入众创空间为创客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免费创业服务。积极动员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事创新创业服务,充分发挥孵化机构基础服务资源优势,为创客提供涵盖项目筛选、团队构建、投资对接、商业加速和后续支撑的全过程孵化服务。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积极吸纳市内外专业技术人员在保留事业身份的前提下全身心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扩大高级“创客”规模。 4、强化众创空间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贴心服务,众创空间要从“父母官”的管理角色向“服务员”的服务角色转变,在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孵化指导、场地设备等方面,为创业创新者提供配送式上门服务。要鼓励在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以及相关单位社会资金购买的大型科学仪器以合理收费方式向创客提供服务。支持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为创客工位提供包括宽带网络接入、耗材支出、项目管理等免费服务,对于经筛选后入驻的创客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鼓励市创投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海邦人才基金等财政资金投向众创空间的创客企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投向众创空间,开展创客天使投资项目与金融机构交流对接。 5、大力培育众创氛围和文化 应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加强对众创空间知识以及国家众创空间政策的普及,尽量在短时间内扫除大家对发展众创空间的认知误区与盲区。在聚集人气方面,要以多样化的活动、专业化服务、社交化机制吸引和聚集创新创业群体,针对不同类型创业人群特点,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提升创业者能力。继续支持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赛区)、中国(宁波)创客创业大赛等已有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引进知名创业赛事落户,鼓励以市场化运行、政府补助方式引进飞马旅、黑马会、创新中国等国内知名赛事。对成效显著、贡献突出、影响力大的各类创客空间、高级创客,进行表彰激励,及时报道一批创新创业先进事迹,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营造宽容失败的“创客”发展氛围,促进创客人才集聚。 6、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高校主导建设的众创空间要以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热情、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技能等为导向,充分整合利用各类科技园、实训基地、实验室、孵化基地、学生活动中心等,发挥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活动的规模优势。政府主导建设的众创空间,要充分发挥政府资源整合优势,充分发挥政府有限投入的杠杆作用,着力扩大规模、优化服务,力争培育出一批有创新、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民营企业主导建设的众创空间,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灵活优势,充分发挥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创新,注重专业化发展,不断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技能,避免贪大求全。中心城区要以城市更新推动众创空间载体建设,避免新盖楼宇,利用存量商务楼宇和工业厂房、旧式公寓,提供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性众创空间。郊区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以新城、产业区、大学校区等为核心,构建特色化、细分领域的众创空间,如在线试听、工业设计、在线教育等,催生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7、打造众创空间集聚区和众创特区 众创空间需要营造创业基础环境好,共享资源充足,沟通交流便利,文化内涵丰富、人才集聚的集聚场所。而当前宁波各县(市)区、重点开发区“各自为政、一哄而起”建设众创空间,基本呈现“低、小、散”特征,导致催化创业创新的集聚效应、放大效应、乘数效应大打折扣。建议在国家高新区等城区核心区开展众创空间集聚(街)区试点,激活中心城区创新创业的活力,在海曙、鄞州、慈溪、奉化等地设立“众创特区”,发挥产业和平台优势,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辐射周边,共同带动宁波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同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众创空间平台的搭建,学习借鉴荷兰“阿姆斯特丹创业平台”以及英国“硅盘网站”做法,谋划建设“宁波众创空间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GIS技术实现对宁波所有众创空间的覆盖,可以实时查询各众创空间内的企业入驻、孵化、投资等情况,并对众创空间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实时监测,防止载体过剩,及时洞察潜在的不良商务模式,同时通过众创空间的互联网平台建设和资源渠道,把创业者、投资者和服务机构联系起来,在创意、人脉、资源等方面互联互通,为创业者及投资者快速、准确地提供各种创新创业服务。 (调研组成员:冯凯、江建业、李博古、张巍、周阳、童明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