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典范 新常态下,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更重要的是实现结构升级、以创新和服务经济为主驱动力。在此过程中,必须把握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因素。 低成本制造优势逐步丧失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研究,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该集团的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以美国为基准(100分),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这意味着,目前在美国进行生产只比在中国进行生产贵4%。按照这个发展趋势,中国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差距在2020年前后将不复存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目前中国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约为3美元左右,而美国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在35美元左右。从数量看,中国仍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从发展趋势看,2004年至2013年,中国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增长超过200%,年均增速逾10%;而同期,美国增长幅度仅为27%,年均增速不足3%。 产业发展面临“两头挤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中国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两头挤压”。特别是,我们的高端产业在国际上并不像劳动密集型产品那样具有“价廉物美”的显著优势,因此难以短时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突破。而且,随着中国的发展,发达经济体已经感到了竞争压力,对中国高端产品的限制也会更多。仅举一例来看,1995年至2014年间,中国总共遭遇反倾销1022起,分别由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其中,印度、美国和欧盟的数量最多。在中国遭受反倾销的行业分布上,总体上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的比重要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转型升级归根结底在于劳动力、资本、创新要素等不断升级。新常态背景下,不仅需要劳动力、资本以及创新要素等实现质量上的提升,由扩大规模转向提升质量与效率,也需要在产业的发展模式、体制机制上升级换代,以应对未来产业技术革命、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以及竞争方式变化的挑战。 靠创新实现“量增质高” 创新是经济发展不变的动力,对于新常态下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创新资源的投入来看,近几年我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中国科研经费投入11846.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08%,首次突破了2%。但与美国、日本3%左右的强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2%的基础上向更高水平攀升,面临的困难也更大。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重提升研发的效率,提高资金转化的边际效益。 度量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新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情况。2011年我国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3年达12.85万亿元,比2010年之前有了较大的增长。从这一角度来看,在创新环境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已成为共识的氛围下,以及各种鼓励创新与产业化的政策刺激下,我国在创新产品的转化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占整个销售收入的比重近几年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表明我们的创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没有明显改善。 (作者系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