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骏 作 新华社发 |
张 宇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形成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即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剧变发生时,西方正统经济学家中立刻达成一种共识,即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必须实行以快速的私有化、自由化为核心的改革,而不可能两步跨越一道鸿沟,渐进式改革难以成功。然而,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停滞,形成了鲜明对照。对此,斯蒂格利茨曾这样说:成功与失败的差别如此之大,以至于如果我们不试图从中汲取一些教训,那未免也太不负责任了。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能够成功?概括讲,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目标,避免了颠覆性错误,同时又采取正确的改革方法,保证了改革的有效推进。坚定的制度自信、战略定力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相结合,使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既丰富多彩又宽广厚重,包括双轨过渡、增量改革,整体协调、重点突破,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等等。这些经验无疑蕴含着独特的中国智慧。 第一,坚持两点论,注重不同制度要素的衔接融合。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继承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推倒重来;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市场化。因此,所谓新旧体制之间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对立的,特别是在基本制度方面,前后之间是相互衔接和有机融合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实行全面私有化、自由化的改革路线,而必须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把公有与私有、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集权与分权、自主与开放等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好,创造新的制度优势,汇聚强大制度合力。这也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简单地采用自上而下、一步到位的激进式改革方法,而必须循序渐进、分步推进,广泛采取双轨制等中间形式,使新旧体制在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中平稳过渡,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良性互动。 第二,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在发展中推进改革。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速度越低,对改革越为有利。因为在改革速度比较低的条件下,才可以放开价格、促进竞争、淘汰落后企业,实现经济转型的目标。中国的经验与此不同,我们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发展与改革的良性互动。具体来看,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增加国民收入和群众福利,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政府、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对改革的承受力;可以为增量改革和新体制的发展创造广阔生长空间,同时为旧体制的退出提供必要的福利补偿,减少改革的阻力;可以有效利用已经形成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信息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改革要为发展服务,这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 第三,摸着石头过河,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极其复杂深刻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长期艰苦的探索试验、比较反复、成熟定型的历史过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获得真知、把握规律,并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改革的目标和方法。科学推进改革进程,正确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不可或缺。但也要看到,社会制度的变迁,特别是以自发秩序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发展,不像修路盖房子那样,必须遵循固定的施工图样和流程,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取决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和合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把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探索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单位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坚持整体协调,重点突破,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分部门、分企业、分地区各个突破,由易到难、依次推进。 第四,体现包容性,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改革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目的在于更好满足和实现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生产者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各方面的利益是极其复杂、多种多样的,包括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贫富之间、当前和长远之间等,如何才能使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从而最大限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呢?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就是要建立包容各方利益的制度安排,给予各利益主体应有的制度选择空间,既要强调统一步调、服从大局,又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避免整齐划一、搞一刀切。 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体制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仅目标和任务与以往相比有新的特点,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一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人们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这就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二是随着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分歧也会加大,这就需要更加注重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三是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双轨制的空间越来越小,这就需要更加注重协同配合,统一规范;四是随着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逐步完成,社会领域和民生领域改革的重要性上升,这就需要更加注意保障公平正义,实现共享发展。 上述变化,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新形势、新格局下推进改革开放,仍然需要中国智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