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帽掌门人周荷花展示其作品。 (吴冠夏 摄) |
慈溪记者站 邵 滢 本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周营芸 巧手蹁跹,十指飞舞。不到90分钟,一根根金丝草、麦秆、稻草芯便在一位位工匠的巧手下,织就一顶顶别致的草帽。台下观众啧啧称赞,纷纷叫好。 这是近日在慈溪长河举行的草编大赛。通过这样的“年度擂台”,不仅能挖掘更多民间编织达人,还能促进业内交流。长河草帽历史悠久,一编就是200多年,曾有过十里长街商贾云集、帽行林立的兴旺景象。在长河,草帽是许多人的一生。 2015年,长河镇草编外贸出口产值有3亿多元,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企业有6家,规模以下企业几十家。云海村有300个家庭作坊,形成了“家家尽是编帽人”的兴旺景象。 百年草帽产业也在不断探索新路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长河人始终用一根根金丝草,编织着一个个金色“梦想”。盛夏来临之际,记者走访长河镇,探查草帽市场的新变化。 60载 “草帽奶奶”书写非遗史 在周荷花的办公室里,除了厚厚一摞摞式样各异的样帽,最显眼的就是办公桌后“宁波市草编手艺非遗传承人”的牌匾。这位被称为“草帽奶奶”的农家女编了一辈子草帽,靠着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儿”,成为市级草编传承人。 如今71岁的周荷花依然经营着颇具规模的蓝天帽业厂,去年的销售额就达到6000万元。回忆起1985年以来的商海沉浮,周荷花感慨万千。“东拼西凑借了1万元,租了6间平房办厂,里里外外都要管。”周荷花本是国营草帽厂的技术顾问,因为天性爱闯荡,不喜欢受制于计划生产指标的她毅然决定辞职办厂。 挨家挨户收来草帽毛坯,经过加工后发往广州、福建等地,等资金回收后,再上门收毛坯……周荷花把厂子的运营称为“滚雪球”。厂里的资金从最初的1万元越滚越多,生意最好的时候,有近20000人在进行毛坯加工,收购员遍及四川、江苏、山东、福建等地。 靠着一年300多天在外跑业务的坚持,周荷花造起了长河第一座高楼,开了慈溪第一家舞厅。更为重要的是,凭着精湛的手艺,她培养了数万名徒弟,把草帽文化传遍慈溪各乡镇。 年过七旬,但“草帽奶奶”依旧“蛮拼的”。“蓝天帽业就是我一辈子的阵地!”她说,草编文化在这里延续了200多年,一定要跑好这一棒,让“接力赛”继续下去。 23年 “时尚女王”闪耀大舞台 草帽虽然广受欧美市场欢迎,但受到严格的季节限制。作为周荷花的高徒,陈玉仙走出了师父不同的时尚之路。 1993年,她创立了“恰恰帽业”的自主品牌。在她看来,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线。从单一的草帽制品起家,如今涉及帽子、围巾、手袋等其他系列高端产品,陈玉仙始终把握着时尚潮流的“风向标”。 在恰恰,草帽的产值占比大约为50%。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专门研制的高端工艺品,弥补了草帽季节性强的劣势。这些产品多为时装的各类配件,款式、颜色、材质千变万化,目前有上千种。 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陈玉仙都在各种时装节、服饰节等时尚活动“赶场”,领市面、追时尚是她的主要任务。“公司目前有专职设计人员8名,每年当季都有500余款新品推向国际市场,大多数产品能收到预期效益。”陈玉仙自豪地说,在同行竞争中,“恰恰”的产品永远不过时。 去年,恰恰帽业也获得销售额5000万元的佳绩。更让陈玉仙感到高兴的是,儿子杨环不仅继承了草编主业,还带队推出了本地生活O2O服务平台“慈溪宝典”。“产业要转型,家族也要转型。” 25年 草帽大王不走“寻常路” 从把慈溪乡间的草帽卖到全世界,到建起硅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从“草根”起家的宁波合盛董事长罗立国不走“寻常路”。 33岁放弃国企“铁饭碗”,罗立国用2万元租了6间农舍,领着8位编帽农民进入草帽行业。创业的第一天,他就放出豪言:“要让长河人编的帽子飞向世界。” 罗立国的“草帽梦想”没有落空,合盛集团带着长河人的希望飞出国门,将草帽远销至美国、日本、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Gap、Gucci、DKNY……好多国际大牌的产品都是合盛贴牌生产的。”合盛业务部相关负责人报出一串国际时尚品牌,就连英国女王、日本皇室成员都是合盛纯手工编制金丝草帽的“粉丝”。 “所有产品全部出口,平均一天销售上万顶,生产线全部开足马力,400多人的工厂都快忙不过来了。”合盛业务部负责人说,去年产值在9000万元左右。 虽然目前帽业在合盛集团所有产业里的比重最小,但始终没有被丢掉。因为这不仅是罗立国发家致富的起点,也是集团所有产品类目中,唯一当上行业“领头羊”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