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 野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中,往往安排有众多的人物形象和复杂曲折的情节。作为小说家,在创作时不仅要擅于区分和安排人物、情节的主次,还必须同时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应通过怎样的逻辑关系,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得以自然和有机地相联系。 对此,中国古代的小说家们在创作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有一种写法非常具有代表性,它的基本原则是:为了写一个主要人物或主要情节,先写一个次要人物或次要情节,目的是引出主要人物或主要情节,并造成读者在阅读体验上的强烈期待。这种先写次,后写主,以次引主的方法,就是所谓的“弄引”。 “弄引”这个概念是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总批时提出的。这位生活在明末清初的著名小说理论家认为,《水浒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尤其在写作技巧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经过研究,总结出《水浒传》所采用的15种写作技法,其中第7种就是“弄引”。对此,金圣叹的具体解释为:“有弄引法,谓有一大段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小段文字在前引之,如索超前,先写周谨。”从金圣叹对“弄引”的解释可以看出,“弄引”其实含有铺垫和先声的意味,它的最大特点是,所引内容与被引内容之间是一种主次或主宾关系,作者所写的次要人物或次要情节(次要内容、次要事件),只起到陪衬的作用,目的是为引出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主要内容、主要事件)服务的。 金圣叹提到的“索超前,先写周谨”,是在《水浒传》的第13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其主要情节为,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急先锋索超,不服新来初到的青面兽杨志,要与他当众比武较量。为此,两人后来恶斗了50多个回合,不分胜负,被梁中书双双提升做了管军提辖使。但作者在写两人比武这一情节前,却节外生枝先安排了另一个桥段:让副牌军周谨先登台与杨志较技。经过一番争斗,周谨惨败,于是,获胜的杨志喜气洋洋地准备接替周谨之职务。这时,阶下左边转上一个人来朝杨志喝道“……我和你两个比试。”由此,《水浒传》里的一个重要人物索超正式出场亮相。 在整部小说中,周谨仅在这个章节出场,之后再无其人的故事。施耐庵之所以写了一段他与杨志的比武故事,目的是要引出急先锋索超,并突出他与杨志两人武艺的高强。显然,周谨在这里只是一块铺路石。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发现,在《水浒传》第12回结束时,作者曾这样写道:“毕竟杨志与周谨比武,引出什么人来,且听下回分解。”这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作者安排这一情节的用心之所在。 写作上的这种“弄引”技法,不仅体现在这种以次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也包括以次要情节(故事、事件)引出主要情节(故事、事件)。 《金玉如棒打薄情郎》是著名话本小说《喻世明言》中的一篇,写的是:穷书生莫稽娶了“团头”(乞丐头领)金老大的女儿金玉奴为妻。在金家的帮助下,莫稽连科及第,得授无为军司户。但莫稽忘恩负义,嫌岳父的“团头”名声不佳,可能妨碍自己的前程,于是,他在一次旅途中将贤妻金玉奴推落水中,以图再娶。落水的金玉奴被淮西转运使许德厚救起,并收做了义女。巧的是,许德厚正好成了莫稽的上司,并向莫稽称自家有女欲嫁与他,这让莫稽心花怒放。新婚之夜,这个薄情之人被金玉奴安排的手下痛打了一顿。 在写金玉奴与莫稽的故事前,作者先写了一小段汉朝名臣朱买臣的故事。朱买臣在进仕前以砍柴为生,穷困潦倒。其妻深以为耻,便弃夫另嫁。几年后,朱买臣被汉武帝拜为会稽太守。两人偶然相遇,此时,其前妻正蓬头跣足地修治道路,在看到发迹的前夫朱买臣后,此女无地自容投河而死。在讲完这个故事后,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过渡性的文字:“这个故事是妻弃夫的,如今再说一个夫弃妻的,一般是欺贫重富背义忘恩,后来徒落得个薄幸之名,被人讲论。”显然,先写一段朱买臣被妻所弃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引出后面金玉奴与莫稽的故事,前者为次,后者为主,乃典型的“弄引”之法。 在文章中以“弄引”之法安排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突出的好处,它能使文章增加起伏感、节奏感和曲折感,并引起读者的期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此外,“弄引”法所安排的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可以同文章所要着重描写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构成一种对比关系,以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本质特征,或使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所包含的意义更强烈、明确地显示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