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构“三重奏”的快乐

  黄挺女

  

  一翻开小说《三个三重奏》,就被小说中的“权力、欲望、死刑犯”所吸引。也许人都是天生的侦探,解构三重奏的过程是寻找的过程,也是快乐的过程。直到读完小说,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三重奏”是这个意思呀。

  《三个三重奏》今年6月获得《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作者宁肯,是《十月》杂志副主编。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了三个故事,两个正文故事加上一个注释副文故事,类似室内乐三重奏。第一个故事在国企老总杜远方和小镇女教师之间展开,通过穿插倒叙手法补全杜远方之前的经历。第二个故事着墨于杜远方资助的省一把手大秘居延泽被调查,这是个斗智斗勇的审讯过程,以解剖人性为看点。第三个则是叙述者“我”的故事,以注释的方式展开。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注释也能写得这么长。

  三个故事像三条河流,既独自流淌,又偶尔相遇交叉,继而又向前;不时跌宕起伏,溅起浪花朵朵,时而又幽径暗探,直抵人物内心深处,迫人思索。读后有几个感受值得一说。

  首先作者是用“注释”写故事,让我颇为吃惊。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故事内容,而是小说的写法,用“注释”写故事,让作者获得很多赞美之声。“我”从小的理想是住在图书馆,中年以后书斋已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某天“我”在一个朋友劝说下来到看守所的死囚牢,当了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但当初劝“我”来这儿的朋友竟然也成了囚犯。“我”在记录死刑犯故事的时候,便采用“注释”的方式记录回忆了“我”与同学“三男一女四个大学生”的故事。这对于整部小说来说是个副故事,却在故事中探究了最根本的人性:三个男生暗恋一个叫李南的女生,相比高大英俊、智力超群的杨修和野性不羁、恒心十足的孟繁佳,“我”显得平淡无奇,却凭爱书的性格娶到了李南。不料最终又因为书,李南离开了“我”,转嫁给一直爱着她的孟繁佳。

  这个注释部分,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仅仅作为一个配搭吗?如果是可有可无的,作者为什么要花力气来讲述?说实在的,当我看小说的时候,一看到小一号字体的注释部分,便会心生厌恶。一般书中的注释只有寥寥几行字,而这个故事一展开就有很多页,简直挑战我的耐心。后来猜测,如果杜远方他们的故事是现实生活的话,那注释部分大概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生活吧?是否如此,请其他读者自行判断。

  其次,在杜远方和居延泽的故事中,权力与金钱和色欲始终交织渗透,显得荒谬不堪。小说中,69岁的杜远方亡命之时遇到时年44岁的小学教师李敏芬,二人产生了感情,而不仅仅是性的吸引;而在杜远方当霸道总裁的时候,以权力强制比他小15岁的李离与他同居,这个以权力以金钱开路的“爱情”,也渲染有真情,李离成了杜远方追求女色中唯一爱过的女人。而居延泽听命于杜远方,依旧离不开权色的诱迫。

  第三点感受,正义从不缺席。代表正义的审判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作者的理想。为什么这么说?居延泽面对审讯一直不开口,即使在被“白色理论”吓倒的时候,依然保持沉默。最后审讯者求助于审讯专家谭一爻教授,居延泽在谭面前良心发现,将他的过往和盘托出。为什么会说出来?也许他发现自己不过是杜远方的一颗棋子,心底掠过些许悲凉?其实,当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时,即使活着,在灵魂上也已经被宣判了死刑。从这一点上讲,这部小说具备现实主义的力量。

  看完全书,有种解构“三重奏”之后的痛快淋漓。我一直认为,成功的小说会有多种解读,开放的答案才有更大的可读性,所以我非常期待能看到这部小说的其他解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