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四明周刊·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样的西坞

  裘国松

  

  水乡西坞在我印象中,一是多祠堂,清末一位善翰墨的同族太公,曾为西坞多座祠堂写过匾,换回来的是闪闪发亮的银洋,那可是我们祖上的一份荣光;二是多水一样的女子,这是男性长辈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多年后,我应邀到访西坞。主人自信地说,你不妨“自由活动”一小时。一圈兜下来,我禁不住慨叹:条条水路通西坞,四方河川八面桥。是的,活泛的江河水,那是西坞自然生态和人文繁衍的最重要因子。

  “它的水,大气、开放,是乌镇、周庄等水乡古镇无法比拟的。”这是省城专家对这座元末始建的古镇、宁绍平原东缘的水乡的准确评判。流经西坞的奉化三大河流之一———东江,它入奉化江奔甬江,离出海口较近,因而江天开阔,水量丰沛。而苏南、浙北那一拨古镇呢,其水曲里拐弯的或投太湖,或走运河,老是找不着出海口,那么水系就免不了死气沉沉。

  舟楫是西坞之水移动的历史。不说千百年来东江顺流漂下的一张张竹筏,也省略吱吱嘎嘎划过的一只只木船,我就说清光绪三十一年,西坞邬谟贤等人氏,合伙购置了“顺安”小汽轮,开张了通济轮船公司,破天荒地出现了快捷的汽轮客运,往返于西坞与宁波之间。不久,又有“鄞奉”“鸿庆”“甬川”加入,以至于最终成立了“四轮公司”。这是宁波近代水运史上极为精彩的一笔。新中国成立后,在这条航线上的奉航1号客轮,声誉卓著,荣获了无数文明荣誉。然而今天,当我来到西坞航运码头,纵然栈桥依旧,候船室仍在,可客轮停航多年,旅人摩肩接踵的旧景,怕是永远不会重现了。

  与舟楫一样,桥梁也不光令水路的阻隔变成通途,更是一部凝固的水的历史。这里各式桥梁有二十多座,代表性的有七八座,卓尔不群的当数居敬石拱桥。

  居敬桥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雄跨东江之上,向来为古镇一个标识。三个圆拱,一如三面明镜,天光水影彼此难分。而今,居敬桥依然保存着最初的风韵。横跨东西的居敬桥,隔一座爬满木莲青藤的桥亭,便是贯通南北的小居敬桥。两桥形成直角,呼应走向不同的大小两河,实为“西坞的双桥”。

  居敬桥西堍往南,便是临江铺排的东街。因了近桥近码头,往昔这一带为商舶聚散、过客往返之地,多酒肆和客栈。当年武林英雄马永贞,偶失手于隐居奉化下陈的一位武林高手。有一日,他欲再比高低,就从上海到宁波,顺水路抵达西坞,却错将西坞东陈村,当作奉化东部沿海的下陈村,自然是白跑一趟。看看天色向晚,马永贞便在居敬桥畔的客栈,住了一宿。

  条条水路,切割着西坞陆地。准确地说,水灵灵的古镇,漂浮于江河之上。西坞怀抱中有多少条水路,就有多少条石板铺就的河街水巷。

  山乡的古镇,大多就地取材,筑路以卵石居多。水乡西坞却借水上航运之便,世世代代运回难以计数的青石板,铺排出一条条清凉而富有温情的石板路。民国时期,奉化县城通往各地的六条县道,五条是卵石大道,唯独通向西坞的为相当考究的石板大路,于平原水乡之上,悠悠延伸了20多里。

  西坞的河街水巷间,曾经出落太多太多的古宅大屋,最盛时拥有“七十二个堂前(同脉家族院落)、三十六座祠堂(数个家族共有)”。如今,完整的古街、成片的老宅,大多灰飞烟灭。庆幸的是,尚有为数不少的古建筑,呈星散状,在烟霞风雨中,矜持地遗存到当下。

  “后畈堂前”乃古镇为数渐少的堂前之一。门楼峥嵘巍峨,木雕、石雕、砖雕三雕并用,分前厅、中堂和后堂。四面皆有长廊,雨天不蹚水路,晴天尽可遮阳。从前大门至后小门,竟有60多米,建筑规模可想而知。那一天,见我们这拨外人久久盘桓,古宅人家的一位老太,向我们丢下一句顺口溜:前厅后堂,四面凉廊。

  沿着窄小而深长的成三弄,踩着青石板前行。小巷内的古宅大屋,分明是普通民居,而屋面的檐口却是飞翼翘角,近宫殿式,风雅无限。这般建筑制式,竟在西坞的其他街巷间,也时有所见,此不失为西坞古建筑之一绝。翘角下的楼上,疑是小闺房,门外设置着精巧的栏杆,当年应是待闺淑女透气看风景的去处,只不过步履轻盈的明清淑女,早已作古,当下的姑娘,大都离家走四方了。

  成三弄的巷底,有个老墙门,左侧褪色的一行字迹依然可辨:“进德女校高级小学”。这里曾是清末民初由基督教兴办的一所女校,据考查,它为奉化乡间女校办校历时最久者。今天迎候我们采风的已是三声两下、毫无恶意的狗吠,还有就是爬满天井静静生息的青苔。女子优雅的读书声,还有圣净而从容的背影,只能由我们无限地想象了。

  直到采风结束,我依然没见上同族太公的手迹,还有步音叮咚的美女。我知道,沧桑过尽的古镇,少有惊喜,多的总是遗憾,还有不舍的惆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