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遇见少年童第周

  徐海蛟

  

  我第一次遇见童第周是在小学时代。在乡村小学一个光线暗淡的教室里,我们大声朗读着童第周的故事,幼小的心里萌生出一个念头:一定要争气。这个世界级的生物学家就是在那时扑面而来,和一个乡村的孩童在时空中奇妙相遇。他的故事几乎在第一时间就给了我一个明亮的信念,他的人生像灯塔一样,照耀着我。这大概也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自小都会在心里生出一个要做科学家的念头来的原因。

  若干年后,等我长大,我再次打量这个少年时代的精神偶像,才知道他离我那么近。有一天我郑重地跟自己说,我要去拜会这个孩童时期遇见过的人了,静静地在他的相片面前站一会,感觉一下那份坚定而经久不息的目光。

  早春时节,我第一次走进了塘溪童家,那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屋舍俨然,道路洁净。村庄被青绿的大山围绕,村中有一条溪潺潺流过。问了当地人,这条溪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弦溪。就是这个名字让我对童村这个地方心生无限好感,我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给这条溪命名的老祖宗该是有学问有诗情的。确实,说出来令人咋舌,这个人口总数2000余人的不大山村,走出了70多位教授或教授级人物,被称为“教授村”。这一条小小的溪,真是像极了一把无弦琴。村里人告诉我,缘溪而上,就能到童第周故居了。

  果然没走多久,一个古旧的院落横在了眼前,黑底金字的“童第周故居”的牌匾扑入眼帘,不用细看,你就知道这个牌匾一定出自童第周先生塘溪同乡———书法泰斗沙孟海先生的手笔。拾级而上,穿过牌匾下不大的门楼,就进到了童第周先生故居里。我早把先前匆匆的脚步调慢了,我知道靠近大师,必须用一种缓慢的步调,生怕自己的造访惊动了这宁静之地。

  位于村内弦溪西侧的童第周故居,是一座晚清风格的小四合院,两层主楼坐北朝南,前进为平屋,东、西两厢房为矮平房,四周屋檐铺长条阶沿石,中间天井用鹅卵石铺筑花卉、如意等。整幢建筑布局规整,以木材结构,装饰朴素耐用。

  在这儿我见到了童第周孩提时代睡过的木床,见到了童第周少年时代用过的写字台和老座椅。在这儿,我更大的好奇心是企图找到一个埋在心里多年的答案:是什么促动了这个少年,让他发奋图强,从一个小山村出发,成为后来的生物学界翘楚?

  是这依傍青山和碧水的小村庄吗?显然这个世代以诗书耕读作为宗族信仰的村庄,有着自身浓重的崇文氛围,这里的人们口耳相传着读书至上的教诲,以至于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播下了以知识和文化作为终身追求的理想。是这朴素古旧的四合院吗?它看起来那样貌不惊人,但它却一定是故事发生的最重要地点,他是一个科学家放飞梦想的摇篮。我开始寻找蛛丝马迹,我想发现这个少年向上生长的原动力。但老四合院是沉静的,就像一个历经了世事的老人,似乎并不愿随意地谈论一位过往的少年的秘密。

  但我还是发现了这个少年向上生长的最初动力,在童第周的卧室兼书房中,木床边放着一张小小的写字台,写字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幅字,用很正的楷书写着:滴水穿石。这应该是父母之于小童第周的期望,也是少年童第周对于自身生命的一种向往。像水一样,绵延不断,像门前的弦溪一般,永不停息向前奔流。他要抵达江河,抵达大海。涓涓细流,乍一看是不起眼的事物,但你绝不能忽略它,它有着自己的隐忍,有着自己永不放弃的使命,它千回百转,永不言败。这就是童第周的写照,滴水穿石,集小流而成江河。

  由此看来,这小小的四合院确实是不一般的,它有了自己的气韵。站在天井里,我看到高远的蔚蓝。此刻,春意正在小村庄外面的堇山上汇聚。又是一年春好处,我仿佛能听到少年出发的脚步声,在童村,在塘溪,在浙东山水孕育的这个神奇之地,还会有更多的少年,成为未来的童第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