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宸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黄易本月5日因中风去世,享年65岁。对于这位作家,很多人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寻秦记》和《大唐双龙传》这两部作品中。因为黄易先生的诸多武侠小说,唯有它们被改编拍摄成了电视剧,广为传播。其实对于黄易先生的成就,坊间评价并不一致。喜欢他的,称之为“一代宗师”。不喜欢的,觉得他文字平平,人物形象单薄,情节线索纷乱,无用的叙述和描写随处可见,整体水准与金庸、古龙两位有着霄壤之别。然而文学审美,本就无需整齐划一。总之:风格是他们的,选择却可以是我们的。 黄易先生对武侠写作自有他的功绩。黄易先生本名黄祖强,因好玄学,喜《易经》,后改名黄易。他在香港大学毕业后,本是从事中国传统绘画的,后来弃丹青,从翰墨,完全源于对武侠创作的热爱。黄易1989年辞职后开始隐居写作。那是武侠小说从黄金期渐渐走下坡路的时代——1972年,金庸写完《鹿鼎记》后封笔;1984年,梁羽生亦封笔;1985年,古龙驾鹤。同时,各种强势传媒和流行文化占据市场,武侠作品渐渐鲜有人问津了。黄易先生选择这个时候写作武侠作品,分明有一种知难而进的意思。他说:“那时候武侠小说真是像被人判了死刑一样,但唯独有一个人不相信,那就是我。” 黄易先生从此笔耕不辍,据说两个星期能写出八万字,可以想见是一种怎样的勤奋和艰辛啊!而他的作品也有不少“大部头”。如《大唐双龙传》,1996年起在杂志上连载,直到2001年才完结。全套63卷,共435万字。笔者印象中,篇幅上能与之比肩的大概只有张炜先生获茅盾文学奖的那部《你在高原》了(全书450万字)。黄易先生还自己成立出版公司,陆续出版《覆雨翻云》《大剑师传奇》《时空浪族》《寻秦记》《破碎虚空》等作品。2012年,先生“重出江湖”,写了部《日月当空》,创下黄易小说在大陆销售的历史纪录。 然而,武侠小说想要再度辉煌,谈何容易。黄易先生想到的方法是出奇出新,并由此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武侠+X”创作模式。这个“X”是什么呢?黄易用作品告诉读者,“X”并无定义,它可以是科幻、穿越甚至情色。有鉴于此,有人认为现代网络中文写作的很多题材就是从仿效黄易先生开始的,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但笔者觉得两者层次有别。黄易先生当初对“穿越”情节有过自己的考虑。他的创作意识中存在一个跨类型结合的理念。他觉得“穿越”就是打破了线性时间,堪称是一种超越了生死轮回的“道”。他作品中的一些角色,往往不会执着追求绝世武功,而是认定武侠的最高境界为“藉武道窥见天道”。这样的立意和现在网络上的快餐写作大相径庭。且看黄易先生的《寻秦记》,讲述的是男主角项少龙从一个现代社会的反恐专家穿回秦朝,不断打怪升级的故事。项少龙的穿越方式不是什么病危或车祸,他有专门的工具——“时空穿梭机”。可能有读者在看到项少龙的儿子叫“项羽”时,会看不想去,觉得这纯粹是乱话三千。但这就是黄易先生的风格,无拘无束,无远弗届。他作品里包含的元素也极其庞杂:爱恨情仇、术数丹学、仙道玄说、经脉理论、琴棋书画、宗教哲理,天马行空,驰骋万里。《大剑师传奇》把读者带到了异世大陆,《星际浪子》营造了浩瀚的未来太空,《边荒传说》充满生命的哲思,《覆雨翻云》则大胆探讨虚空破碎的可能。他的武侠创作就是这般“任性”! 黄易先生作品所带来的辉煌是武侠小说走到自己固有历史时期后一次令人欣喜的空白填补。这就好比唐诗到了晚唐,流风余韵虽在,和烈火烹油的盛景到底不能同日而语。武侠圈子里流传:“金古梁温黄,武侠万年长”。其实呢,今天的武侠一定程度上早已脱离了文学本身,转而由改编而来的影视剧进行着“扫盲”般的大众传播。因为那里面一样能展现江湖恩怨,武林纷争,更兼种种影视科技带来的视效冲击。如此,笔者反而更加钦佩黄易先生了。他长年的伏案疾书真是凭一己之力,拓展了武侠创作的域界。而且,他是有情怀的人,带着点这个时代下难能可贵的理想主义:他对武侠有信心,对文学有信心。他觉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武侠,所以武侠不会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