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1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桃源古寺

    徐剑飞

    桃源乡名,最早始于隋末唐初。那时,广德湖还是个泱泱大湖,四明山十八大岙之水,汇聚成桃源溪,从武陵山脉中迂回曲折,穿越林村泻入湖中。湖四周,诸峰环绕,山明水秀,号为绝景。

    其中有一峰,名翠岩,在江村岭内,上有秦始皇石版、弓箭洞,相传昔日葛仙翁以泥封之,遗迹犹存。

    公元894年,僧人思明在这里得到邵氏的一块地,建了几间茅屋,作为修行传道之所,寺名“翠岩院”。后累建累毁,经宋历元至明,洪武十五年,改名“翠山”,沿袭至今。

    思明和尚开山以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文字空白,直到五代,来了位令参禅师,从此,几乎所有的禅宗灯录里,能看见他的身影。最早的《祖堂集》,辑录的甬僧只有二三人,令参禅师被冠以“翠岩和尚”的条目,与百丈怀海和大梅法常,同时被记载。

    他是雪峰义存的嗣法弟子。义存是唐末最伟大的禅师之一,门下高僧辈出,其中云门宗创始人文偃是他的嫡传弟子,法眼宗创始人文益是他的三传弟子。

    典籍没有记载令参禅师何时离开雪峰山,也没有在翠岩山落脚的具体时间。我想,在翠岩山的时间应该是比较长的,原因是,几乎所有灯录都在其名讳前冠以“翠岩”两字。虽然吴越王钱氏也曾经邀请他前往杭州住持龙册寺,并赐“永明大师”号,但随禅师扬名的,还是明州的翠岩山。

    在翠岩,令参大张法席,广纳徒众,虽然诸多灯录没有当时盛况的文字记载,但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很多,我在主编《鄞州地名故事大观》时,选录了两则。故事说,当年的翠山寺建筑恢宏,香火鼎盛,来往的僧人起码上千人。有一次,寺院不慎失火,为了修复大雄宝殿和法堂,翠山寺请来上百工匠,在运送砖瓦过程中,寺院的千名僧人每隔七八米,依次站立,从寺址排到十几里外的船埠头,接力抛运,很快地,十几万块砖瓦顺利到位。

    上千僧人这个数字,有些夸大的成分,但曾经的辉煌,是有过的。依据是,禅宗史上有则著名的公案——“翠岩夏末示众”,就发生在这里。

    那天,寺院的夏安居即将结束,按惯例,要做一下总结。令参禅师走上法堂的讲坛,微笑着环视台下,然后很认真地对众人说:“这个夏天,一直在和师兄弟们说法,你们看我的眉毛还在吗?”禅门有个说法,若误说佛法,其罪将致眉须脱落。翠岩回顾过去九十天夏安居期间,常向大众说法,恐其所有说法,已落第二义门之言语葛藤中,则罪过不亚于招致须眉脱落之言语过失,所以这样问。

    此言一出,热闹了。翠岩的几个师兄弟争先抢答。保福从展笑着说:“做贼的人,自己心虚。”长庆慧棱连忙安慰:“眉毛又长出来了。”云门文堰听了后,一如往常干脆简洁,从嘴缝里蹦出一个字:“关”!

    保福和长庆的意思好理解,云门大师的“关”字是什么意思,有些费解,圆悟克勤说:“这一句奇特且难以参”。雪窦重显干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翠岩示徒,千古无对”。

    圆悟克勤在《碧岩录》中力挺雪窦的观点,认为,翠岩的这个开示确实是千古无对,比“德山棒”“临济喝”厉害多了。《碧岩录》被誉为“禅宗第一书”,雪窦重显和圆悟克勤是中国佛教历史上巨匠级别的高僧,可见这则公案的分量。于是乎,“翠岩眉毛还在么”?从五代迄今,一直是学问僧苦参的话头,当代佛学泰斗星云大师,在其《星云禅话》中也诠释了这则公案。

    高僧不止一位。

    明朝开国文臣宋濂有一首《送毖上人访空室》的诗:“参禅第一要知宗,四海唯闻老恕中。白日青天轰霹雳,孽狐妖魅尽潜踪”。诗中的恕中无愠禅师,是位有道高僧,住持台州瑞岩寺时,有日本使者捧着名贵的水晶和峨山砚作为拜见礼,请明太祖朱元璋出面,邀恕中前往日本住持名刹,恕中以年老体弱为由,婉拒了。洪武十七年,恕中弟子居顶,迎其师至翠岩山养老。闻讯前来请益的四方信众,络绎不绝。两年后,恕中示寂,骨塔安放在翠岩山毗邻的唐塔山。

    恕中的弟子圆极居顶也是个学问僧,黄宗羲在《四明山志》中辑录了他的《咏雪窦》,字里行间,充溢着诗意禅理的相融之美。居顶住翠岩山多少年,找不到具体资料。洪武二十九年,受敕任僧录司左讲经之职。僧录司,是明朝统领天下僧尼的组织机构,成员中的左右讲经,为正八品。居顶在洪武和永乐两朝,多次被皇帝召至御前,解答有关佛法及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居顶在禅宗史上影响最大的,是洪武年间编著了《续传灯录》,三十六卷本,承续北宋年间出版的《景德传灯录》。

    山水好,更有高僧驻锡,当年的翠山寺,醉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这其中,以北宋的文人政治家舒亶为多。

    乾道《四明图经》摘编了舒亶的《题翠岩丈室》《翠岩山宝积院轮藏记》以及《游翠岩六首》等诗文,其中有一首:“缪悠此投闲,邂逅如得请。终日对林僧,是乐非世境。千秋纸上尘,万事空中影。既往可追悔,无能味何永。仍幸甘露音,时时灌我顶。”没有注明写作的具体时间,我推测,应该是舒亶在被朝廷以“微罪”罢免后,黯然回乡迁居鄞县后所作。

    舒亶是余姚大隐人,宋治平二年试礼部第一,授临海尉。后为御史中丞,因介入苏东坡的“乌台诗案”,而为历代史家诟议。

    其后,南宋大学士判庆元府吴潜、元朝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刘仁本、明朝的两位尚书杨守随和张邦奇等,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文人官员,都来过这里,吟风弄月,咏诗作赋,为这座千年古寺增添了一种韵味,一种风情,一份人文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