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1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微化”教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学校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形式、渠道的“微化”,把思想政治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具体通过“微话题”“微实践”和“微载体”对教学内容、形式和渠道进行微化探索。

    研讨“微话题”,对理论教学进行微化。以话题形式组织教学是“微化”教学的主要特色。在保证教材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采用师生共同研讨“话题”的形式开展参与式教学。“话题”与时政热点和学生实际结合,研讨一般不超过10人,要求同学逐个发言,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与点评。

    开展“微实践”,对实践教学进行微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微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体系设计,选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整体性,并且与地方发展与校园实际紧密结合,适合全体学生参与,能够实现全覆盖,并且教师参与实践的全过程。

    拓展“微载体”,对教学渠道进行微化、多样化。针对95后大学生伴随网络成长的特点,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把微故事上网,将微视频、微信订阅号拓展为教学新载体。组织学生编写地方读本与校本读物,把编写读本读物作为内化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微化”教学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综合运用“微话题”“微实践”和“微载体”,凸显课程教学特点,将课本中的基本理论“落细、落小、落实”。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话题”侧重于培养学生心性修养、情感陶冶和公民素质,“微实践”重在挖掘同学身边人和事的教育意义,2015年编写《理工好故事》,收集整理40项师生、校友优秀事迹。2016年针对好家风好家训传承,开展“甬恒的家风”教学活动,对宁波20个“最美家庭”和30个“名人名家”进行寻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