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2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深意长 皆在“默默”

——陈忠实散文集《默默此情》读后

    舒小波

    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

    办公室里放了一本书,有10个年头了,是陈忠实先生的短篇散文集《默默此情》。以前我很少去翻它,对陕西那边的风土人情,理解得不够透彻。近日电视剧《白鹿原》热播,又记起先生,思忖我多走了10年后,现在应该可以读懂他的文字了。

    开卷有益,我一头扎进先生的字句里,无法抬头。

    其实,书早已读完,感动却仍在持续。开头那一篇《原下的日子》,是作者在60岁的时候返回家乡老屋,看见熟悉的河流、枝条、堤坝所想起的往事,往事就像猛烈敲击心头的情感锤子。那年,他告别妻女,离开城市,带着他的长烟和无法割舍的故乡情怀,背负一身从年少到年老积累起来的对生活的理解,孑然向西而来。

    老屋里曾经住过他的父亲和母亲,还有哥弟姐妹叔嫂,在一个屋檐下面,拥挤得如同鸡笼,祖孙三代十五六口人进进出出,在七八个或宽或窄的门洞里。而眼下,这个曾留下拥挤、留下热闹的祖居小院,只有他一个人伫立着,父母守着屋后的山坡,亲眷们走进各自的新屋。作者体会到的是从未有过的空旷,从未有过的空落,从未有过的空洞。

    回忆是个播放器,它用最快的速度回顾人生。我能理解先生的那一点点情怀。那破落的小村,那被先人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那目之所及处冬日的苍茫和春日的青翠,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想去理解,想去感受,想去流泪。而这种陌生又热烈的情绪,并非是我在烟雨江南中撑着油纸伞能够体会的。

    还有《漕渠三月三》,讲述的是作者陪同三个北京来的年轻记者,领略西北特有的风俗。当时,农民们已经从春节的欢乐和慵怡中清醒过来,进入田野和果园开始新一轮的劳作。要寻出一台高亢的秦腔,无疑是可遇不可求的。可碰巧,就有这么一个庙会要在漕渠村展开,于是,他们品尝了这个古老村落的风俗故事。

    庙会是人们对古老仪式的温习和膜拜,是了解中国广袤大地上的深厚文化和久远历史的捷径。漕渠村的庙会古典而又繁华,作者描绘各色人物的神态,又具体又贴切。“中老年女人都换上了一身说不上时髦却干净熨帖的衣裤。偶尔可见描了眉涂了唇甚至在黑发上染出几处黄发的女孩子,尽管努力模仿城市新潮女孩的装饰打扮,结果仍然让人觉得还是乡村女孩。”他又写了自己和父辈对这片故土的融入:“我在这条长长的街道和支支岔岔的小巷里随着拥挤的人流漫步。我的整个身心都在感受着这种场合里曾经十分熟悉而毕竟有点陌生了的气氛。这种由纯粹农民汇聚起来的庞大的人群所产生出来的无形的气氛和气场,我可以联想到波澜不兴却涌动着的大海。我自然联想到我的父辈和爷辈就是构成这个世间的一员或一族。”

    陈忠实能写出风起云涌的动态,隐而不发又细腻温柔,贫穷卑微又坚韧不屈。看他对熟悉的家的重温、路的重温、礼仪的重温,述说和铺垫有影无踪,但又情深意长。

    读完《默默此情》,能够感受到的是一颗心脏的猛烈跳动,那是来自先生文字的触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