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陵旧家”。摄于浙江庆元县大济村。 |
|
书有“延陵郡金匮仝办”字样的扇谷风车。摄于福建龙岩。 |
|
“武陵世第”。摄于贵州镇远。 |
|
“京兆世家”。摄于江西金溪县浒湾古镇。
(桑金伟 摄) |
桑金伟 2001年,我跑遍了浙江省内43个有名的古镇古村,在丽水的庆元县大济村不期遇上了书有“延陵旧家”的大宅门。无独有偶,去年在慈溪桥头镇的潭河村又无意间看到了嵌有“延陵故居”铜字的宅门。 这个“延陵故居”是一栋上好的木构老楼屋,4个铜字嵌在新修的围墙宅门上。当时我凭直觉认定,屋主定是有文化且有怀旧情趣的老人,于是叩门而入。屋内只有88岁的老婆婆,其丈夫即屋主吴乃嗣正求医住院,未能谋面。此后我一直记挂着“延陵故居”,日前抽暇专程又去一趟吴家,未料吴老半年前已仙逝。 失之交臂!令我扼腕喟叹的是吴氏的家史和吴老殷殷望乡的情愫,已永远无法直接传达于我。吴老生有7女1幼子,幼子吴启明长期居余姚,对家史不甚明了。他只知道自己的曾祖父叫吴锡年,是位秀才;祖父叫吴国权,是李叔同的学生;父亲吴乃嗣曾是浙江砖瓦厂厂长秘书。他们这支吴氏以前从宁波城区方向迁来,先在原三潭村的“吴家圈”落脚,后曾祖父在此建了新屋,至今已100多年。在“吴家圈”原有吴氏大祠堂,后成为三管乡卫生院。 小时候,时常能见到一些家什、农具上标有记号,如用“郡望+个人名号”的形式标在扇谷风车(扬谷机)、稻桶、谷箩、扁担上。这是农民对故土的朴实怀恋。 慈溪周巷中学退休的资深语文老师吴柏洪,是治学严谨的人,他幼时见过写有“延陵”加后缀字样的老物,可已记不起后缀是太爷爷的名还是爷爷的名,但是“延陵”二字一直记在心头。现在,他为19岁的孙子的微信取名叫“延陵之后”,这也是对吴氏历史的一种延续吧。 我对“延陵之后”的探索一发不可收拾。不久前,我邀约慈溪长河镇文史爱好者吴兆祥同去其祖居寻觅。从慈溪周巷镇当年滨海的吴家路向南摸索,经过后吴家路村,直到吴姓集聚的海莫社区,请教了许多吴氏老人。继续向南,来到余姚市朗霞街道镇西村(原称辉桥头),那里竟然有个自然村就叫“延陵”,让我好不兴奋!村里还有一座初建于明代的延陵桥,前几年作了改建,桥板上仍写有“延陵桥”三字。在桥边的老屋内,86岁的吴能营找出了书有“延陵能营”的扁担和长箩。有心人终有收获! 在宅门上表明自己是“延陵之后”的词语很多,除上面所述外,我还看到过“延陵世胄”“延陵世第”“延陵世泽”“延陵祖德”等。 要说“延陵”,必得先追溯古老的吴姓:周太王古公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贤能的三子季历,于是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主动让贤,远逃到江南,自称“句吴”。太伯死,其弟仲雍继位;仲雍死,其子季简继位;季简死,其子叔达继位;叔达死,其子周章继位……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把封地改为吴国……从太伯建立吴国算起,至寿梦共传了19代,因此吴姓是以国为姓氏的。 寿梦继位后,吴国渐渐强大,并开始与中原争霸。寿梦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精通中原文化,智慧仁义,有远祖太伯、仲雍遗风,寿梦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札认为这样做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坚辞不就。寿梦只好立长子诸樊为太子。寿梦留下遗命,将来一定要传王位给季札。季札为了避让君位,离家出走。公元前561年,寿梦死,诸樊继位。服丧期满后,诸樊要把君位让给季札,季札又推辞,抛弃了家室财产去延陵务农。后诸樊死,君位传给弟余祭,目的是想以兄传弟按序把王位传至季札,来实现先王的遗愿。并把季札的住地延陵立为封邑,从此季札被称为“延陵季子”。余祭死后传位余昧,余昧死后,季札仍不肯继位,于是余昧立子僚为吴王。 若读者对上述史实感兴趣,可参见《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此后,季札后代世居于延陵,延陵成为吴姓的著名郡望。越王勾践灭吴后,吴姓子孙散处于吴、楚、闽、越间。在季札当时尚存的四个儿子中,独有四子吴子玉一支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到宋元以后,他们成了延陵吴氏的主干。 季札“三让王位”的义举,让“延陵”成为千古佳话。 延陵作为春秋时期古邑名,在今常州、江阴、丹阳等一带。据我所查,中国历史上有过三个延陵县,但现在已无这一名称的县了,而叫延陵的镇还是有的。原汁原味的“延陵”,位于丹阳市西南部,与丹徒、金坛接壤。2005年由原延陵镇、麦溪镇、行宫镇三镇合并而成,是丹阳四大古镇之一,也是江苏省122个重点中心镇之一。 吴姓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计算排第10位,在《百家姓》中排行第6。吴姓在国外也不少,如出生于慈溪观海卫东山头的著名旅日华商吴锦堂,曾位列日本富豪排行榜第13位。 而延陵人家在吴姓中占几何,难以统计,但我可以断言在南方吴姓中,“延陵”的名气是最大的。我想,这与季札的高德是分不开的。季札死后葬在上湖(今江阴申港)的小岛上,相传孔子因推崇其谦让精神,曾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以上内容是我对延陵吴氏的初步探索和总结。其实在中国古代,一个郡望对应一个或若干个姓氏的情况很常见(当然也有同一姓氏对应不同的郡望),如武威对石氏,黎阳对桑氏,武功对苏氏,乐安对孙氏,渤海对高、封、欧阳等氏,颍川对陈、钟、姚、田氏等。 为简约起见,只附带说一下我拍摄过照片的几个:如贵州镇远有“武陵世第”。西汉时对武陵郡已有记载,其区域大约是今天的湖北、重庆、湖南、贵州等省市的交界处。“武陵世第”多为龙姓,据称被光武帝敕封为零陵太守的龙伯高是武陵龙氏的始祖。零陵在现今的湖南永州一带;又如江西金溪县浒湾古镇有“京兆世家”。该户人家祖上曾世居“京兆”并为官,清代时移居到江西浒湾。“京兆”所辖范围相当于今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以杜氏为多,据说也有段姓、韦姓的。 每个郡望的建立和传承都有一个动听而曲折的故事,但其中的内涵是一样的——对故土的敬重和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