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旭 笔者经常行走于古村落考察乡间传统文化,发现一些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急于应付上面,工作做得不够圆满到位,个别甚至浪费资源,对环境生态造成破坏,诚如吴冠中先生所说:“文盲虽然少了,但美盲多了。” 具体体现为,一:对历史建筑、文物建筑、相关古迹进行粗暴处理。宁波的许多自然村落,都有上百年历史,有些甚至有上千年历史。在乡村建设中,大量的老房子被拆除,有些是因为处理宅基地的问题,拆除老房子还原土地;有些老房子并非危房,但因为维修成本高,一时体现不出价值,也遭粗暴拆除。中国的城市,面目已是十分雷同,在一个全球化日益吞噬传统与历史的年代,反思如何保存本土性与多样性,是建筑师应当负起的责任,参考文物专业部门的相关鉴定,尊重过去的历史,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其次,众多仿古建筑不合规矩。乡村中有许多新造的景观建筑,比如牌楼、亭子、游廊,许多仿古建筑,因为老工匠的技艺传承断代,做出来的东西,许多并不符合古建筑的尺寸规矩,样子极丑。这些建筑过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建筑垃圾。乡村也有许多“仿生建筑”,比如玉米楼之类,这是人类初级阶段的艺术,文明积累至今,不该再有如此的审美取向,不应该再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第三,名为改善环境实为破坏环境。“五水共治”时驳河坎,疏浚河道,本来好好的河道湿地,有各种生物,如田螺、田鸡、水蛇、鱼等一个生态链在,一旦疏浚后,变得一泻千里,同时河道中的大石头等物均不知被卖到何处。一位研究古桥的学者说,河道驳后,虽然变得干净了,但古桥周边已是面目全非,一点美感也没有了。许多工作,应该实事求是,先研究后下定论,不是一个失眠症患者已经睡着了,再把他叫起来吃安眠病,这样“板板六十四”,并非工作原则。破坏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清水清不了多少时间,又会变成臭水。 第四,绿化千遍一律。许多乡村,本身环境优美,但为了迎合所谓的美丽乡村建设,种一些花木,其实是真山上造假山,而且树种单一,种植排列死板,真还不如种一些蔬菜瓜果来得有田园风光。 第五,文化挖掘牵强附会。许多乡村都有文化礼堂,不少文化礼堂委托广告公司去做,于是出现了很多牵强附会、扭曲村落历史文化真相的现象。打造乡村文化礼堂,一定要对文化抱以求真、求实、敬畏、尊重的态度。 第六个问题是:“有人生没人养。”许多乡村景观,建设时兴师动众,造好之后,平时就缺乏经费投入和人员维护,以致“伤残遍地”。 美丽乡村计划要从长计议,不可能一口气吃成胖子。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树种下去,要长成绿荫,是需要时间的。同时,乡民的审美眼光,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培养起来的。希望规划部门缜密规划,从长计议,尊重各乡村的风格特点,避免粗暴机械行事,把每一个村落打造成为独特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