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 墨 原以为《贝多芬的头骨》只是一本比较另类的西方音乐史,读完才觉低估了它。该书将那些音乐家、作曲家、乐师的音乐故事集中到了一起,不管是确凿发生过的事实,还是后人杜撰的传奇,抑或是因为年代久远,大家添枝加叶、以讹传讹后的真假难辨的怪谈,作者一一叙写了出来。也许风格有些暗黑,但完全能反映音乐天才们身上真实的人性特质。最关键的是,此书所载的内容是正史类高头讲章中绝对不会出现的,也是你所购买的音乐CD内页中看不到的。正因如此,《贝多芬的头骨》里所呈现的音乐大师们才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人间万姓仰头看”的音乐之“神”。 该书分“作曲家们奇特的生死、命运”和“黑暗古怪的音乐杂章”两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介绍,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一直写到现代时期。一方面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另一方面,出众的才华也挡不住诡谲的命运。像古希腊音乐的代名词特尔潘德的死亡就极具戏剧性:在斯巴达的一次演出上,有位热心观众向他投掷了一个无花果,以表敬爱之情。结果特尔潘德当场被这个无花果噎死了。还有以频繁迎娶皇后闻名的亨利八世,对女人常常移情别恋,对音乐的热爱倒是至死不渝,亨利擅长演奏琉特琴(一种曲颈拨弦乐器,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羽管键琴、管风琴及竖笛。当然,出众的才华势必会影响世人对音乐家们的态度。弗朗茨·约瑟夫·海顿,一个一生顺遂的艺术大师,还教出了像贝多芬这样可遇不可求的学生,但海顿的悲剧大概要从他的尸骨被改葬那一天算起。那天,人们发现大师的头颅被人盗走了。直到150年后,海顿的头颅才和身躯复合在一起。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无人能够详细说明。再来看帕格尼尼,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小提琴手,当时的人们理解不了他为何能拥有如此高超的音乐才能,便诽谤他是“女巫崽子”,说他将灵魂卖给了撒旦,才换来了富有魔力的音乐力量。对此,帕格尼尼毫不介意,他穿黑衣,蓄长发,乘着四匹黑马拉的车子穿街过巷去参加音乐演出,看上去还真有些诡异。 书的下半部分是一些关于西方音乐的杂谈,读来趣味横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俄耳甫斯的故事。这位远古歌手的妻子欧律狄刻死了,俄耳甫斯心碎之下,所唱的哀歌令众神落泪。地府的冥王和冥后也甚为动容,于是同意欧律狄刻重返尘世,条件是俄耳甫斯必须走在妻子前面,不到人间,不许回头。可俄耳甫斯失误了,他回头一顾,从此这对恩爱夫妻真正天人永隔。在这个音乐神话中,其实渗透了强烈的古希腊悲剧意象,也映射出人类挣脱不了自身命运的痛苦情状。在西方,古老的精灵是原始力量的象征,这些“小人精”总爱弹起竖琴去引诱大众。所以有种训导流传甚广:不要被精灵音乐迷惑,一旦你听到了这些旋律,就会舞蹈不止,力竭而亡。至于“彩衣吹笛人”的故事起源背景很可能是瘟疫横行、幼童死亡率极高的中世纪。据说当时曾有一大群老鼠来到德国北部的某小镇,镇长悬赏找人驱鼠,结果一个穿着彩色衣服的吹笛人,用音乐将老鼠引到河里淹死了。然而此人并没有拿到那笔应得的报酬,出于报复心理,他再次吹起笛子,将镇上的孩子引到了一座高山上。此后,便无人见过吹笛人和孩子们了。这部分内容很像是神话传奇中的音乐史,有神明,有精灵,还有吸血鬼德古拉,及各种匪夷所思的诅咒。既然神奇的音乐诱发了人类的无穷想象,那么浪漫美好的背后,自然也少不了荒诞和血腥。 撇除音乐史上为尊者讳的传统,《贝多芬的头骨》的作者正视了一点:怪诞和平庸一样,都是人类普遍经历中的组成部分。所以读完此书,与其说读者们会为那些令人瞠目的故事着迷,不如说会更加欣赏其内容上的丰富性。书中所载,有的滑稽有趣,有的深刻悲哀,有的婉转凄美……音乐大师们也有悲欢离合和旦夕祸福,他们的生命同样被无数不可知的因素所左右,甚至还给后人留下了无数难解的音乐之谜。令人欣慰的是,那些美好的旋律永恒,至今抚慰着世人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