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0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美学精神》

    作者潘知常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日期2017年8月

    潘知常从“本体视界”“价值取向”“心理定位”和“感性选择”四个角度,用58万字综合解密中国美学。美学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博大精深,钻之弥坚。但它又是见仁见智的,从没有真正的定论。潘知常在书中说:“美学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无穷的智慧。”相信这是最本质的回答了。维特根斯坦也有过论言:“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精神将萦绕着灰土。”可谓异曲同工。

    潘知常贯通艺术和美学,将中国美学划分为言(形式层)-象(再现层)-意(表现层)-道(意蕴层)四个层次,它们分别阐释了艺术存在的特殊形式。如诗歌的声辞、绘画的笔墨;艺术之中的外在世界,由“形似”转向“神似”,庄子为个中翘楚,美在道而不在物;艺术之中的内在世界,由“言志”转向“缘情”,寓情于景,崇尚意境,实现了“意”与“象”的互联;最为深层的美感效应,所谓“味外之味有神韵”,即指此。四个层次剖析精辟,既递进,又熔融。

    第四篇《中国美学的感性选择》中讲到明中叶后的启蒙美学,新兴的“趣味美学”取代了“意境美学”,恢张“性灵”,弘扬“自我”。较之古典美学,启蒙美学突破了中和原则,开创了以情为本的创作之风,提倡自然美和朴素美。当然它也存在致命的局限性,如把丑恶的势利心、富贵心以及“认欲为理”说成是人类的本性,一度造成审美标准的混乱。

    美学是尚未被规定的存在,没有哪个学者可以真正穷尽谜底,它永远向未来敞开,期待后人的理解与演进。潘知常认为,美学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像不断逐日的夸父,才能使中国美学走向澄明。

    (推荐书友:阿迟邦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