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高新企业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而中小企业正是动能转换的“生力军”和“主战场”。 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企业成长计划”,运用专业化、市场化的配套服务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梯度培育、差异扶持。近5年,宁波每年平均新创办企业超过9万家,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77家、备案创新型初创企业10548家,已成为全国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之一。 在推进高质量生产方面,我市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工程,加大对企业的政策、金融支持,定期组织高企认定培训会、辅导会,挖掘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激发企业科创激情,全市超九成的研发经费投入来自企业。今年一季度,全市专利申请1882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364件,同比增长126.5%。 鼓励企业创新,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为解决融资难,我市进一步推动天使投资发展,扩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支持天使引导基金与符合条件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共同设立子基金,建立健全科技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引进中国银行宁波科技支行、杭州银行宁波科技支行等6家科技银行及科技金融部,集聚各类创业投资机构500余个,管理资本超过600亿元。 随着产品多功能、高附加值、智能化发展,宁波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去年,全市纳入监测的高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超两成,利润同比增长13.0%。 科技与生活息息相关 科技成果需要“国际领先”,也要经世致用。无论是‘高精尖’的科技成果,还是便民惠民的科技成果,落脚点终究是服务老百姓。这些年,宁波科技惠及民生、共享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为城市交通、“五水共治”、医疗健康、农业发展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领域提供了科技支撑。 作为很多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宁波轨道交通中的科技含量不可小觑。与普通轨道交通工程相比,沿海地区的宁波对于轨道交通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的要求更苛刻,直接关系到保障地铁运营安全与服役寿命。经过五年的努力,宁波科研团队攻破了混凝土材料的关键性技术,获得了2017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成果已经应用在宁波轨道交通中,先期建设工程各结构部位均无开裂、渗透等耐久性问题,大幅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和后期维修费用。 在医疗领域,“宁波科技”从未缺席。对于战斗在一线的医疗科研工作者,“白天做手术,晚上做科研”已成为他们固定的生活模式。目前,在我市治疗的咽喉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提升到了七成以上,并不断通过科研提升患者的术后生活水平。在体外诊断、游离空肠代咽与颈段食管手术、人体上颈椎外科治疗、胸腔镜微创手术等领域,我市也一直走在全国前沿,医院科研实力的提升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好处。 科技保障粮食安全。甬优12号水稻双双打破浙江省最高记录。2017年创下了百亩示范方亩产1010.99公斤,其中高产攻关田每亩1071.51公斤的浙江记录。2017年宁波杂交水稻在8个省市区,推广面积突破570万亩,是浙江省内推广面积最大的晚稻品种。 科技也为市民“舌尖上的美味”增添了更多选择。宁波市民吃了十几年的名牌西瓜“8424”就是砧木嫁接长成的。如今,“甬砧”家族成员已增至14个,累计推广面积近150万亩。此外,砧木育种创新团队还育出10个“甬甜”系列甜瓜和7个“甬蜜”系列西瓜,攻破瓜菜关键技术12项,带来经济效益近10亿元。 金鹭 王虎羽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