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无闻(1931—1993),原名永年,三十岁耳聋后更名“无闻”,四川成都人,当代著名学者,书画篆刻大家。 |
|
徐无闻的绘画作品 (方向前 供图) |
方向前 巴蜀之地,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养育出许多有影响的书画大家,如赵熙、谢无量、刘孟伉、郑诵先、张大千等,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和书画大师,黄宾虹、徐悲鸿、谢稚柳、沈尹默等都曾客居四川。这些书画大家为巴蜀大地留下了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 这一时期的书家,有一个共同特征:不但善诗文、懂绘画、擅篆刻,而且重学养,大多为学者型艺术家。“植根在篆籀,润泽赖诗路”,此为徐无闻先生所作诗句,也反映了他的书法创作思想。徐无闻是一位全能型书法大家,篆、隶、楷、行、草均擅长,他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种篆书,尤其是对“中山王器”书风的研究,为中国当代书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河北平山发掘出战国时期的“中山国遗址”,出土了大量刻有古文字的各种青铜器,其中“中山王三器”所刻文字典雅飘逸,字形修长优美,体势多姿生动,结体上紧下松,并略带装饰意味。这一发现,对当时的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古文字学家的徐无闻,从书法艺术角度对“中山王器”进行了深入研究,细心临摹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再现了“中山王器”书风的新面貌。徐先生创作的“中山王器”书法,以灵动、秀美、婉转、古雅的格调独步书坛,给当时沉寂的篆格带来了一股清风,也算是“书法创新”的一条新路径。 近40年来,中国书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有一个致命弱点:绝大多数学书者,包括不少书法家,过于注重书法技巧,而忽视了作为支撑书法高度的综合修养,特别是文、史、哲修养与人格品行的修炼。大家知道,民国及其之前,“写字只是余事”,历史上留下来的书法大家,书法大多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徐无闻的出现,及其他所取得的成就,为当代书法树立了一个标杆,具有榜样意义。 启功先生在《徐无闻先生著作集序》中这样评价徐无闻:“教授于西南师范大学,著述甚富,于古文字之考辨,造诣尤邃。暇则挥毫作书,古、篆、楷、行,罔不精工。其篆法深稳,独得渊穆之度”。徐无闻先生作为现代学者型书家,在文字学、金石学、碑帖考证、诗词、书法、绘画、篆刻、教育乃至收藏等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全面而扎实的“字外功夫”,奠定了他在书画篆刻艺术上的地位。 徐无闻先生认为,艺术的最终境界关键看书家人格修炼的高度,倘若能超越技巧、法则,上升到“道”的层面,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备了艺术高度。品评书法作品,书法的精神气质总是在各种技巧之上,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和品评,一直以书法家的人品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文艺批评家把艺术品看成艺术家的人格化,正如宋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所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书法的“人格说”,自汉魏、宋元、明清,直至近代,一直影响着文化艺术界。但近几十年来,文化艺术受“市场化”的影响,这一学说正被逐渐弱化。 徐无闻先生在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上的功绩,也不可忽视。由他担纲的“西师书派”,在国内高等院校中极具声望。西南师范大学书法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导师大多为学者型书家,所以,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书法教学除了各种技法及相关书史书论外,特别注重对文字学、金石学、古典诗词乃至中外哲学、美学的兼收并蓄,以此塑造学生的素质和人格。 关于艺术与人格,徐无闻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要求诗人、文人、书家、画家有高尚的品格,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杜甫能成为伟大诗人,首先在于他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徐无闻先生的作品,无论诗文、书法、篆刻、绘画,处处洋溢着古雅、秀润之气。他讲过,书画家离功利远一点,作品就“雅”。在做学问的同时,徐无闻先生经常画画,尤其喜爱画竹。先生画竹吸收了宋代文同的笔法和境界,运笔劲挺,不逐尘俗,所画之竹能“潇洒出风尘”,一如先生之人格:清高、淡泊、脱俗。如此境界、格调,在艺术市场中自然受到藏家的喜爱。徐无闻的字画近几年涨幅不少,但价格还在低位,需要时间的积淀。相信徐无闻先生的书画,与启功、赵朴初、沙孟海、林散之、饶宗颐等当代学界泰斗一样,历久弥“香”,能经得起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