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 最近有两位朋友向笔者吐槽。一位是“60后”老朋友,一位是“90后”小朋友。凑巧的是,老朋友是一位新婆婆,小朋友是一位新媳妇。 老朋友说:儿子暂时没有买房,结婚后仍跟我们老两口住在一起。别的倒还好,顶看勿惯的是,新媳妇懒得要命!每天早上,他们小两口出门上班去以后,我走进他们房间一看,啊呀呀,简直乱得像个狗窝!连被头都勿叠,还要我老太婆帮他们叠被头、整眠床!侬讲好看公式? 小朋友说:我先生从小极受宠的,结婚后,他父母舍不得宝贝儿子离开,非要让我俩跟他们一起住。婆婆为人不错,可实在是太勤快了!阿拉每日上班那么累,到了星期天,难得睡一个懒觉,婆婆却“咚咚咚”来敲房门,说是早餐已经准备好,赶快来吃,再不起床的话,她就端进来了。侬讲好看公式? 如果问问前面一个媳妇的意见,她大概会这么说:早晨急急忙忙要去上班,哪有时间定定心心整床铺啊?再说睡了一个晚上,被头就是应该摊在床上透透气,不能马上叠!婆婆好心帮倒忙,侬讲好看公式?要是再去问后面一个婆婆,她十有八九会说:早起早睡身体好,太阳都晒屁股了,怎么还要赖被窝?早饭老早给他们弄好了,也不马上来吃,侬讲好看公式? 同样一件事情,两代人都觉得自己道理足,别人“好看公式?”这就是宁波老话所说的“代隔代,皮隔皮”,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也就是“代沟”。 老底子代沟很浅,浅到有时候难以分清。两代人甚至三四代人之间,总的来看差别不大、变化不快。别的不说,就说衣着打扮。记得小时候,阿拉阿娘(祖母)穿大襟衣裳,用黏头树(一种泡在水里,浸出的汁液用来滋润、定型头发的木刨花),梳绕绕头;比她上一辈的阿太也是穿大襟衣裳,用黏头树,梳绕绕头。听阿太说,比她更上一辈的老阿太也是穿大襟衣裳,用黏头树,梳绕绕头;再上上一辈的老老阿太也一样……而现在的时装流行风,千姿百态、日新月异,能领风骚三五年就不错了。 生活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切身感受是,时代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资料则表明,人类近200年的发展,超过以往几千年发展的总和,尤其是横空出世的互联网技术,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要说相差整整一辈,就是相差短短几岁,不同的人无论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处世方式,还是知识结构、价值判断、审美意识等诸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也就是说,代沟的出现更加频繁,“代隔代,皮隔皮”的现象更加普遍。 显而易见,“代隔代,皮隔皮”现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其合理和进步的一面,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影响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关系。 如何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尽量减少代沟的负面作用,鼓励不同年龄层次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维系家庭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应该看到,存在决定意识,环境养成习惯。如果年轻人了解到父辈生活过的票证时代,物资曾经那么匮乏,生活曾经那么艰难,就不会对老爸老妈不舍得倒掉剩饭菜、不舍得扔掉旧衣服的“落伍”做法看不懂了。 所谓代沟,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需要的是人们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联想到媒体曾经报道过的一个真实事例:两个可爱的女孩,到敬老院去献爱心。由于她们穿着满是破洞的牛仔“乞丐裤”,敬老院里的一位老奶奶不知道这是年轻人的特殊时尚,感动地说:“孩子们,你们自己都困难到穿这么破的裤子了,还记得给我们送慰问金,让奶奶怎么舍得呢!”说着,老奶奶拿出针线,戴上老花镜,坚持要将她俩的“破裤”补好。女孩为了不使老人失望,没有戳穿秘密,愉快地接受了老人的好意。最后,两个女孩穿上缝补得整整齐齐的裤子,向满心欣慰的老奶奶道别。 女孩和老奶奶有代沟吗?有!影响交流和感情吗?没有! 像这样的“代隔代,皮隔皮”,又有什么关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