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陈朝霞 通讯员 张立 史媛 从海曙区章水镇崔岙村后山出发,登上矗起岩古道,一路石阶蜿蜒、林木层叠,约45分钟后,豁然开朗,一排排一人多高的香榧树展现在眼前。这片香榧林有400多亩,是海曙区唯一的香榧林,也是康棒香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崔勤华8年汗水的结晶。这几天,看着自己收获的第一批香榧果被包装成盒,他心里充满丰收的喜悦。 今年56岁的崔勤华是土生土长的崔岙村民,有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印刷企业,而全身心投入打造香榧基地,始于2010年。 “刚采下的香榧覆盖着油质绿色外壳,能提炼高级芳香油;香榧子有清肺、润肠、化痰、止咳、消痔等功能;香榧果衣可以驱蛔虫,《本草纲目》有其药用价值记载,但是由于种植香榧树前期投入大、产出周期长,宁波以前很少有种植香榧的。”崔勤华说,浙江是香榧的主要产地,宁波的气候土壤很适合香榧树生长,看好其市场前景,他下定决心将前期自己企业的收入投入到香榧这一全新产业中。 2010年,崔勤华找到了崔岙村深山里的一块山岙,开荒、修沟渠、接水管、种树,从零开始打造香榧林。“最大的困难在于这里地处海拔320米,没有通路,上山只能攀爬45分钟古道,或者绕道从龙观乡走羊肠小道。”崔勤华回忆,所有的工具、建材、树苗通过肩扛手提运上山,人工实在忙不过来,就租来骡子帮忙。后来,他灵机一动,设计出一辆履带式小车,帮助运输。 8年来,记挂着自己的香榧林,无论冬夏,每天天不亮,崔勤华就开始登古道,前往山上的香榧林。“一天不去,就感觉少了点什么。”说起其中的艰辛,崔勤华开玩笑地说,他每个月的攀爬高度累计超过喜马拉雅山了。 劳累是一方面,养护是另一个挑战。没有农业经验的崔勤华从宁海黄坛镇榧坑村请来专家指导,还加入网上香榧种植群,并花高价购买香榧实用栽培技术书籍,不断琢磨。育苗、松土、剪枝、施肥、防虫等,亲力亲为,“每年光是授粉,就得花上好几天时间。”看着满田园、满山坡的香榧树,崔勤华很感慨。 种树也要“靠天吃饭”。崔勤华记得,山上还没接上附近山塘水就遭遇大旱,他们夫妻俩和雇工冒着酷暑,一担担将水从山塘中挑来,差点中暑。2013年“菲特”台风袭来,引起山洪暴发,冲垮了沟渠和小道,也冲走了他种了三年的1000多棵香榧树,让他欲哭无泪。 经过8年的辛勤耕耘,崔勤华累计投入了1000万元,香榧树大多已超过1人高,今年9月下旬迎来了第一次收获。“香榧生长成熟期为三年,但为了收获颗粒大、饱满的高品质香榧果,我耐心等了8年。”崔勤华说,今年他收获了200多公斤香榧果,预计明年能收获一二万公斤鲜果。“今年我尝试着制作椒盐香榧子,每公斤卖400元,市场反响不错,希望明年能找到很好的营销平台,将自己近10年的劳动成果推向市场。”崔勤华坚定地迎接新的挑战。 ▲结出果实的香榧树。 ◀崔勤华在查看香榧树。 (陈朝霞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