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市政府办公厅年前下发通知要求,我市公共体育设施、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将100%向社会开放(据2018年12月22日《宁波日报》)。 这几年,参加健身运动的人越来越多,江边步行道上、公园走廊内、街边空地上,常常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可以说,运动健身已经成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民生需求,也成了一种社会事务。与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不相适应的是,健身场所“捉襟见肘”,特别是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更是少得可怜。城市用地紧张,大规模修建健身场所,显然不现实。再说了,政府恐怕一时间也拿不出那么多资金来。这几年,各地虽修建了不少“高大上”的体育运动场馆,但一则收费太贵,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再则离家太远,去一趟太费力,经常去几无可能。 破解健身需求“井喷”而运动场地不足的矛盾,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和公办学校体育场地,无疑是个好办法。这些年,我市一直在推动这项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很好。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涉及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安全管理和秩序维护,二是设施保养维修和更新。说到底,一个是“安全责任谁承担”的问题,另一个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通知指出,可以通过购买意外伤害险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开放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机制;以非营利为原则,免费或低收费(对儿童、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免费或者优惠)。免费或低收费,也许可以弥补开放者的一些费用,至于“不足部分”,财政应该有所考虑,开列“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全民健身是大事、大需求。“体育设施100%开放”是盘大棋,并不好下。但既已开局,就要“见招拆招”,想方设法下好它,而不能让它“半途而废”或者“半死不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