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鹏 一口气读完梁晓声先生的新作《人世间》,掩卷沉思,感慨万千。这部逾百万字的三卷体长篇小说,荡气回肠,是我近年来鲜有能安静读完的作品。它就像附着魔力的磁石,只要翻开扉页,就牢牢掌控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作品跨越50年时空,从北方城市平民阶层落笔,以独特视角刻画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岁月,在欢笑与泪水之间流走,也许很多人不愿再回忆过去,似乎那时的苦难早已尘封在繁华城市的街巷深处。作者也无意揭开不堪回首的伤口,只是要告诉现在的人们:我们有过怎样的过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未来。这一切,读者通过作品就能找到答案。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本书的主人公周秉昆和他的家人,通过数十年的生活磨砺、积累和沉淀,让自己脱胎换骨的同时,也让生活充满新的希望。这个平凡的家庭,从“大三线工人”的父辈开始,到工人、知青身份的几个兄弟姐妹,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中的典型人物。他们在岁月中挣扎、奋斗,在欢笑和泪水之间苦苦思索,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改变命运。周秉昆正直、善良、专一、重情,周秉义博学、理智、坚持原则、忠于爱情,周蓉浪漫、叛逆、崇尚自由而又命运多舛。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寻求理想,创造未来。与其说是他们改变了生活,不如说是生活改变了他们。 在这座北方省会城市中发生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真实的缩影。破败不堪的贫民区,一住数十年低矮的土房,工人简单而又淳朴的诉求,扭曲波折的婚姻与命运等,作者用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不加任何色彩真实还原,让那些有类似经历的人感同身受。对于70后的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小说中描写周秉昆跟朋友们连续数年一块过年聚会的场景。底层工人们的年夜饭如同他们的生活一样,并没有那么丰富,但他们非常乐观,在饭桌边说着唠着唱着笑着,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希望,一直没有走远。北方的春天虽然来得迟些,但人们总会等到春风拂柳、遍地芬芳的季节。 我喜欢周秉义这个角色,他既是这个平民家庭的长子,也是依靠自身奋斗跨进高级知识分子和高层官员行列的优秀代表。少年时,他带着弟弟妹妹偷看“禁书”,获取知识和思想。下乡插队时,坚守爱情,利益面前不为所动。在北大读书期间,全面发展,品学兼优。仕途上,一心为民,坚持原则,大公无私,即使后来遭受误解挫折,也无怨无悔。在他身上,既有老一辈工人阶级优良的红色基因,又有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开拓进取精神。 喜欢《人世间》,还因为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尽管主人公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但小说里后段的故事,也唤醒了我的记忆。沿着时光隧道,回到儿时的城市,在略显凝重的岁月中,人们的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周秉昆式的人物,在家乡随处可见。多年以后,经历岁月蚀刻的人们,渐渐过上了好日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突破了地域局限,出关、进京,国内国外旅游。其他城市时兴的,这里也没落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周秉昆们的孩子,也是时代变化的见证者、亲历者。我想,一部好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所讲述的故事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我从《人世间》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 “对于人类,世上的好事、美事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每个具体的人来说,未免太多,并且仍在不断产生着。”但愿,人世间岁月流转,欢笑和泪水之间,沉淀下奋斗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