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2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减税降费应该有温度、可感知

    盛 翔 

    近期,税务总局派出36个督查组分赴全国,开展减税降费专项督查。对于此次督查,税务总局督察内审司司长邓勇指出,“要坚持硬碰硬,查就查出真问题,绝不讳疾忌医,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全力推动减税降费工作落到实处”(7月23日《新京报》)。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下,部分企业经营发展面临或大或小的困难,减税降费既是宏观调控的“当头炮”,亦是企业渴盼的“天使投资”,不仅要实现扩内需、降成本的效应,更要让企业拥有长远预期,增加长期投入,进而激发市场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18年,包括个税改革在内的减税降费举措共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1.3万亿元。而自今年元旦起,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小微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4月1日起,增值税基本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5月1日起,社保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有若甘霖如期而至,预计全年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2万亿元。

    只不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理论上的减税降费数字,与企业实际的减税降费感受,有时候可能并不统一。尤其是过去很多减税举措,主要针对税基方面的碎片化微调,优惠政策的确很多,减税力度却有限。多如牛毛的税收优惠条款,专业人士也不一定算得清,加之各地征管水平不同,落实状况自然相差很大。很多企业因为并没实际获得好处,减税降费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不强。

    相比之下,当前的减税降费着力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这样的大税种,且直接降低税率,减税力度和透明度理应很不一样。不再是特惠式的而是普惠式的,税收征管可裁量空间也严格受限,对企业来说,无疑更具确定性。但实际落实效果如何,还得经过实践检验才算数。此番国家税务总局全覆盖的综合性专项督查,问的正是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查的正是减税降费的实际落实。

    国家税务总局披露: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1709亿元,其中减税10387亿元。而据人社部统计,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上半年实际减费1288亿元。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0.6%,首次占到半壁江山。对于减税降费来说,这些数据无疑是好消息。但是,具体到每个地方、每家企业,减税降费是否有温度、可感知,还得看各地落实。

    某种意义上,减税降费重塑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分配关系,减税降费越是有实效,财政压力可能也越大,不排除某些地方会存在惰性,或者仅仅将减税降费视作权宜之计,以至于会有见好就收的想法。正因为如此,减税降费专项督查强调“硬碰硬”,强调“真刀真枪”,及时而必要。

    专项督查坚持“硬碰硬”,减税降费才能“实打实”。曾经有那种时候,在明确的征税指标任务下,“过头税”“过头费”以加大征管力度的名义大量出现。本应严肃、专业、精确的征税行为,搞得像菜市场买菜时的讨价还价,税务官员甚至拍着企业主的肩膀喊“兄弟帮忙”。

    有鉴于此,绝不能让减税降费的果实被以加大征管力度的名义偷走,已经被淘汰的各种费更不能让它死灰复燃。如此,减税降费才能不负公众期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