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江南直街两侧聚集了许多店铺。 |
|
江南直街一头连着通济桥。 |
胡仲光/文 汪一熙/摄 旧时余姚的江南比江北要小得多,其区域仅仅局限在一条又细又长又直的街为轴心的狭小地块。人们通常的活动多在江的北边,江北是这个城市政治、文化和工业、商贸中心。然而,江南独有的幽雅、安静以及小桥流水式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迁居于此。 那时,连接江南与江北的通道只有一座桥梁,人们从桥的最高处向南眺望,整个江南一览无遗。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从江边一直通到南门头、二三公里长的老街,人们称它为“江南直街”。 这是一条古老的街。在明代尚未建成江南城之前,已成为城外的主要商业集市,交易兴旺。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建成江南城后,这里就成了余姚城内的第二主要街区了。 其实,这条街的街面不宽,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狭窄,只有3米左右的样子。街道由两三块长方形石板铺设而成,两旁用青石条镶着边,略比街中间高一些,形成街沿,供路人行走。街两旁的旧式店面房子,大多是二层或三层木结构楼房,灰白的墙壁,深暗色的瓦砾和泛黄露筋的杉木排门高高耸立着,散发着幽暗潮湿的陈年气息。 街上聚集了许多店铺,商品颇为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诸如糕饼茶食、南北百货、鲜活咸货、豆制品之类,还有铁匠铺、剃头店、中药铺、鲜肉铺以及包子馒头、饺饼油条店等,别的地方很少见到的雨伞店、纽扣店、花圈店、面工场、皮蛋店、煤球店、裁缝店、绸缎店、小人书店、修鞋店、渔具店、跌打损伤诊所、糖人店、旧货店、山货店等,这里也有。这里是小商小贩小商品的天地,卖的东西都很地道,价钿也公道。 直街口,有爿水产店。一年到头卖着各式鱼货,尤其在海鲜上市旺季,摊位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海鲜,有只只鲜的红膏炝蟹、墨赤黑的乌贼和透骨鲜的大黄鱼。平时,店里职工自己动手腌制一些小鱼小虾,排在江桥边上晒成干,等到淡季时再拿出来卖。 距水产店不远处,有家名为“宏济堂”、建于1882年的老中药铺。灰白色外墙上嵌着月亮弯的双扇大门。昏暗的灯光下,药店倌在一只只让人眼花缭乱的小抽屉里,准确无误地抓着各种中草药。为了方便百姓看病,每当星期天,店里会请来姚城有名望的老中医坐堂,为求医者搭脉看病。 街的中段,有个“冯记”包子店,店面极小,但他们做的包子实在地道,白白净净的粉,圆鼓鼓的鲜肉葱花馅。热腾腾的包子一出笼,满街飘香,吃在嘴里,“柔嫩分层,鲜香不腻,料香味正,汁浓味厚”,常常馋得过往客人不由自主地排起长队。 街上的面工场也很有特色,人们只要从粮店买回面粉,在这里就可以加工成面条。店主把面粉放进缸里搅匀,然后放到一台木制的机器上,用手柄摇动一个大齿轮,面条就从这台机器的一端齐刷刷地吐出来,常常会吸引许多孩子围观。 沿着老街往南走去,很远就会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刚从炉膛里取出的火红铁坯子,在铁匠师傅的锤子挥舞下,火花飞溅,变幻着各种形状。这里制作的刀具锋利无比,刚性特别好,从农村来的人都喜欢到这里购买。每到农忙季节,铁匠师傅们会打制些镰刀、锄头、坑铣之类的农具。 “矮墩桥”附近,有位皮肤科医生开了个诊所,人称“疔疮阿四”,很有名气。本地甚至更远的人都会慕名而来,不管毒疮多么严重,经过他的治疗,都能药到病除。 快到南门头时,会看到许多山货,这里既有“南王”淘箩饭篮、扫帚畚箕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锄头柄、铁耙柄、晒谷的簟和箩等农具用品。由于供需两旺,形成了小小的市场,一直会延伸到南门桥(最良桥)。 那时,从农村到城里赶集的人很多,江南直街显得特别繁忙,因为如果人们要往江北去,这条街是必经之路。尤其逢年过节时,整条街挤得水泄不通。有时前面山民或拉着车或挑着担,后面的人会很耐心地跟着缓慢行走。遇到下雨天,一不小心,不平的石板缝里射出一股浊水溅人一身,犯错的人会礼貌地表示歉意,双方都会谅解,相互一笑而过。 江南直街与两旁许多弄堂,如东首杜义弄、学弄、保庆弄,西首义井巷、笋巷弄等连在一起,形成网格状,通过这些弄堂组成整个江南。 江南直街曾是余姚人的骄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记录了历史,见证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变迁。江南直街已经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