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0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与对策

    刘 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高校应充分依托自身文化与教育资源,融合所在地方的文化特色,激发青年学生的文化使命担当,营造“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的传统文化育人环境,造就推动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栋梁之材。

    一、立足图书馆,促进学生深度阅读、理解中华优秀典籍精髓是“根”

    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其中最重要的“根脉”与“精髓”就是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典籍,它们集中呈现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实践、文化反思与精神气象。大学生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要义,自觉、深度地阅读部分文化典籍是基本要求,而且学生独立、坚韧、批判的阅读能力也是当前本科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

    目前高校图书馆都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纸质电子文献资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传统文化典籍资源,高校应立足图书馆从“根”上用力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层次。首先建立健全高校学生传统文化主题必读书目和阅读学分毕业资格制度,针对青年学生特点做好馆藏传统文化典籍的资源揭示与书目导读工作;从机制上保障大学生的阅读动力和阅读效果。其次创新“数字人文”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传播体系,激发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数字人文”是运用信息技术对古代人文典籍进行数据化分析、可视化展示的文本分析手段,“数字人文”可将深奥难懂的古典文献转换为生动直观的现代媒体传播形态,如浙江大学发布的《司马迁游历示意图》《浙江诗路文化带》等“数字人文”成果可有效激发不同专业大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

    二、依托思政队伍,引导学生把握、领会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是“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关键是彰显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即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完美结合,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高校思政队伍既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力量,又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只有充分依托这支队伍,才能有效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干和方向,引导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

    首先应从知识、视野、气质、境界等多方面培训、提升高校思政队伍的传统文化学养,打铁还需自身硬。其次明确思政理论课的阵地作用,通过课程创新向学生讲透讲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帮学生搞懂弄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等时代精神的传统文化内涵。第三加强高校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引导、管理与支持。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管理者,高校思政队伍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类校园活动的政策扶持与内容指导,提升活动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增强活动的品位与影响力。

    三、拓展地方文化资源,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真切体验是“枝”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不同的地方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引领本地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共同构成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图景。因此高校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积极拓展融合地方文化资源,不仅可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整理弘扬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真切体验与情感认同。

    高校首先应积极将所在地方的文化资源嵌入学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以致用、了解地方、服务地方的自觉意识。其次在高校校训、标识体系等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增强学生的情境体验,例如“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等宁波高校的校训,鲜明地体现了浙东文化精髓与阳明心学的思想。再次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形式与制度,通过设立高校非遗课堂、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文创设计大赛等,将鲜活的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生活化、实用化,令学生在真实的互动中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

    四、聚焦学生主体,注重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实践是“叶”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担当意识,使广大学生自觉、自信地参与到传统文化发展的实践中,最终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如大树一样,如果树根壮了,树干直了,树枝密了,树叶也就自然能自由地吸收阳光雨露,展现一片葱茏的绿色。尽管囿于学识、经历、年龄的局限,大部分学生的传统文化实践在内容、层次上还较浅显,高校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鼓励更多的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典籍阅读、课程学习、社团活动、主题调研等传统文化实践中,不断激发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生机。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