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话《拜月记》

    枕 流           

    中秋之夜,佳节良宵,叫人自然而然想起很多富有文化意蕴的民俗,“拜月”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项。

    古人很早就形成并沿袭了中秋拜月的习俗。著名的“无盐拜月”“貂蝉拜月”“莺莺拜月”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拜月传说。然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完整的拜月故事当属“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记》(又作《拜月亭记》或《幽闺记》)。该戏自诞生之日起,几百年来,久演不衰。至今仍有不少昆曲、越剧、评剧、湘剧剧团在舞台上上演全本《拜月记》或其中的折子戏。

    中秋将至,不妨就来说说这出源远流长的古典戏文。

    《拜月记》的作者是谁,世无定论,一般认为是“元人施君美”。但王国维先生认为此作应出于明人手笔。民间知道这个故事,始于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南戏《拜月记》亦据此而来。《拜月记》和一般的才子佳人题材不大一样,它呈现的故事情节跌宕曲折,展现的社会生活真实壮阔,里面除了有大众喜闻乐见的动人爱情,还有山河破碎、百姓流离之际的家国情怀,讲述的其实是一个乱世中青年男女尽管无法掌控自我命运,但依然努力生存并不懈追求美好情感的故事。

    故事发生于金朝末年,番兵南下,朝廷迁至汴京。百姓逃难,颠沛流离。兵荒马乱中,和妹妹失散的书生蒋世隆于野外偶遇兵部尚书王镇之女王瑞兰。两人结伴而行,感情日深,旅店完婚。谁料议和归来的王镇不满女儿私订终身,生生拆散了这对患难夫妻。当然,故事最后还是曲终奏雅:蒋世隆和他的结义兄弟陀满兴福双双高中文武状元,与王瑞兰破镜重圆,而陀满兴福也和蒋世隆的妹妹蒋瑞莲喜结秦晋。《拜月记》中没有“一见钟情”的俗套。要不是遭遇战乱,男女主人公一生都不可能有任何交集,更不用说伉俪情深了。所以他们两人其实是于生命无所依傍的危难时刻,建立起了一份生死与共的爱情。一个是不见了母亲的名门闺秀,一个是急于寻妹的黉门秀才,相似的人生困境让他们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相遇相知。

    现在全本的《拜月记》主要由“踏伞奇逢”“招商谐偶”“抱恙离鸾”“幽闺拜月”“拒婚团圆”五部分组成。最常演的是《踏伞》一折。有意思的是,蒋世隆和王瑞兰乃是以伞定情。伞即“散”,常人眼中,此物不祥,尤其不宜作为爱情信物。然而真情何惧风雨,即便以伞为凭,也不逊金石之盟。笔者曾看过昆曲、越剧两个版本的《踏伞》。昆曲经典,越剧亲切,韵味深绵,各有千秋。此折是男女主人公初遇的一场戏。落难漂泊的王瑞兰克服女儿家的内敛和羞怯,踏住了蒋世隆的雨伞,恳求书生聊发恻隐,带己同行。蒋世隆并没有立即见义勇为,相反,当他分辨清楚眼前这女孩名为“瑞兰”,而非自己先前误认为的妹妹“瑞莲”时,作揖告辞。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无情”段落时,大感遗憾:蒋世隆堂堂一个大男人,怎么连最起码的助人为乐精神都没有?然而多年后当我再次观赏此戏,方才领悟:在那种境况下,不愿带一个妙龄女子同行,才是君子最老实的反应。当然,蒋世隆到底还是伸出援手,同意护花而行,行这眼前的路,也行这乱世的路。《踏伞》的好处,在于整场戏没有丝毫潋滟的色彩,唯觉浮世飘萍间也有朴素的温暖……

    那么,此戏为何被命名为《拜月记》呢?戏中“拜月”的情节其实出现在王瑞兰被父亲棒打鸳鸯后、思念丈夫时。“幽闺拜月”一折,情境和意境皆美。“天色已晚,只见半弯新月,斜挂柳梢,几队花阴,平铺锦砌。不免安排香案,对月祷告一番。”王瑞兰虔诚拜月,衷心祝祷的场景恰巧被蒋世隆的妹妹蒋瑞莲看见。瑞兰隐瞒不住,索性将自己和丈夫的一番因缘遭际和盘托出,瑞莲也由此知晓眼前人同自己原是姑嫂关系……月亮总是能勾起人们的无限情思,世人相信,明月多情,月光既能照着这一头,一定也能照见那一头——那个你日思夜想、心心念念的伊人所在之处。无怪乎《拜月记》中道:“天从人愿最为难,再度重逢岂等闲,从今许下千千拜,望月瞻星夜夜间。”

    就像无数大团圆结局的戏文一样,《拜月记》尾声是夫妻重聚,兄妹重逢,人月两圆,和美无边。不过,这个故事所传递出来的期待远不止于团圆,里面还深深寄托了百姓对于世间和平、安宁、美满的永久希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