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利 “医者仁心”是说作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对病患的仁爱之心。这也是纪录片《中国医生》的题中之义。一段时间以来,伤医事件和医患纠纷经常出现在媒体信息中,人们不解,为什么作为白衣天使的医生总是遭到自己救治对象的伤害?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疑问,纪录片《中国医生》选取了全国六大医院,把镜头搬进医院、病房甚至手术室,聚焦六个大医院的医生、护士和患者,展示了全新的合作式、朋友式甚至亲情式的医患关系。纪录片不仅再现了中国医生技术精湛、博爱仁慈、平凡又伟大的形象,也从医护工作者的视角揭开了中国社会底层患者面对的残酷现实。 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在真诚的沟通之上。在这部纪录片中,医生们不仅运用医疗技术治病,还主动和患者交流,做他们的朋友、亲人,深入病患的生活当中,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深切悲悯,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正如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墓碑上的铭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真正体现了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 纪录片中的医护人员,许多是医学博士毕业,有着扎实的临床技术和经验,他们还非常敬业,像交大一附院的护理阮瑞霞,刻苦钻研医护技能,总结医护经验。但《中国医生》所记录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医护人员对生命抱有的悲悯之心,对病痛抱有的深切同情,尤为动人。第一集《挚诚》中,朱良付医生理解包容病患的无礼和投诉,在手术之前把和病患家属的讲话进行录音,小心翼翼地保证施救方案;第二集《成长》里,魏佳医生积极为经济困难的病患争取医疗基金;第六集《守护》中,潘红英医生细心安排患者女儿来探视,患者则亲切地称呼潘医生为朋友,甚至娘亲。凡此种种细节,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有的人生活在泥淖之中,却不忘记仰望星空。”纪录片中许多是重症甚至绝症患者,但我们看不到他们的绝望和颓丧,他们把最软弱的一面掩藏起来,泪中带笑,乐观面对,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这些病患虽然罹患重疾,但心向阳光。纪录片大篇幅表现了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传递出一种向死而生的力量,感人泪下,令人震撼,给银屏外的病患以精神鼓舞,使健康人更懂得珍惜当下。他们意志顽强地将与疾病的斗争称作马拉松竞赛;他们自诩为打不死的“小强”;他们乐观地称去医院做定期治疗为去外婆家。正如《银魂》里那句著名台词:有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不努力呢? 《中国医生》温情地展示了友好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是对构建长久、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建议和思考。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需要社会统筹、合作,共同建立起完善的、牢固的、有效的保障机制。纪录片毫不隐讳地揭示了中国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缺陷,那就是底层医疗保障机制的薄弱,以此呼唤人们更多地予以关注和建设,体现了高度的现实主义人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