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忠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期2019年11月 一开始我以为,《黄河源笔记》是介绍地理风光的游记,但这部作品却以它“非虚构写作”的力量,打破了我的成见。 甘肃藏族作家王小忠从黄河首曲的玛曲出发,沿黄河源走了一圈,目睹各种破坏与各种挽救,他发问:“真相与想象距离多远?”他写下这些文章,以衡量真相与想象的距离。 《早春的阿万仓》写的是玛曲的牧民守着湿地却没有水喝,只能依靠挖井取水。在早春这个季节,他们努力想要在草原湿地上打出一口井,结果,一次次的失败。大自然拒绝人类的索取,为什么呢? 《遥远的香巴拉》里写到,从前玛曲县的各个乡镇及牧场几乎是大家发财致富的源头。20多年前,王小忠看见过乡亲们挖铲草皮、制作绿砖的干劲。20多年后,王小忠在朋友嘉措的一通电话后前去帮忙,一起考察打造香巴拉旅游胜地的可能性。嘉措的未来设想瑰丽宏大,抓住了现代人向往原生态的心理。可是,脆弱的生态真的能抵御消费主义的狂潮吗? 草原风光依然有它的自然之美,人们热爱这份美,也希望这份美永恒。与此同时,草原环境危机的现状也格外让人揪心。“是什么原因呢?”在同题文章《黄河源笔记》里,面馆老板张口就说:“主要是放牧过度。”以前100头羊活动的地方,现在突然增加到500头,夏季牧场的草就不够吃了,就不得不提前开放冬季牧场。两个牧场来来回回,都没有恢复的机会。你看,这是一个连面馆老板都懂的道理啊!但是,正如老板紧接着感叹的,谁愿意放弃富裕的机会? 这样的矛盾构成了《黄河源笔记》八篇文章的共同主题。王小忠是一位作家,他无法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他只是在行走,在书写,在向世人呈现他所见的真相。 (推荐书友:赵青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