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1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庎橱

精美的老庎橱 (应敏明 供图)

    

    

    

    应敏明          

    

    我们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小时候住的都是老房子,厨房叫“灶跟间”。家家户户“灶跟间”布局大同小异:一口土灶,一般有两个锅眼,中间嵌一口铁汤锅(高级点为铜锅)。灶后放一堆柴火。土陶做的大水缸,占据了很大地盘,水缸盖上放一只木制水瓢。一张八仙桌,四把长凳。房梁上悬下来一只竹筲箕,那是盛放冷饭的。靠墙一角,放着体型庞大的老庎(音介)橱。这庎橱会和人交流,橱门一开,便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倘若不是饭点,大人们一听到庎橱发出“吱嘎、吱嘎”声,就知道小孩在偷东西吃了,于是责骂一句:“小鬼,饭刚吃好,肚皮又饿啦?”

    庎橱,即食品橱,用来存放食物和餐具。庎橱是宁波方言,身居上海的宁波人也多随宁波的叫法。大家可能认为,放在“灶跟间”的庎橱,做工会比较粗糙,其实,在农耕时代,“吃”是天下头等大事,存放食物的庎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根据自己的能力,把庎橱做得既实用又漂亮。有些官宦、富商人家的庎橱,不乏选用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材打制的。

    老底子的庎橱和其他家具一样,分明式和清式。庎橱体积有大有小,一般上为食橱,下为碗橱,中间有两个抽屉。庎橱是食橱与碗橱一橱两用,上面的食橱通常为双门或四门,我看到的四门居多。上面镂空门内放食物;中间抽屉放竹筷、调羹和盛酱油、米醋的小碟子;下面放盆、碗、甏等餐具和盛器的碗橱,或实心木板拉门,或镂空移门。明式庎橱讲究线条,少雕琢,上面的木门采用插档或镂空草龙工艺。清代甬式庎橱比较繁复,上面的四扇门大都镂空雕,雕梅兰菊竹或一根藤拷条,或雕字:春夏秋冬、福禄寿禧等等。中间抽屉面有些也雕花纹。下面实心木板门或镂空雕花卉的移门,也非常漂亮。庎橱之所以镂空雕,主要是出于食品通风防馊的需要。

    清代甬式庎橱体量通常比卧室里的衣橱还大,尺寸基本统一:高1.9米,宽1.35米。旧时,无论富人还是穷人,多半是大家庭,这就对庎橱的储存空间提出了要求。吃剩的东西一点都不能浪费,所以庎橱里永远是满满当当的。旧时人们珍惜食物,小时候如果有一粒米饭掉在桌上或者掉到地上,父母都会严肃地叫我们捡起来,吃进嘴里。我们还常背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记忆中,我外婆家有口庎橱,是当年外公从上海带回乡下的,花梨木材质,上面四开门,镂空雕梅兰菊竹;中间抽屉素面,下移门。外婆从小生活在上海,满口上海话,我小时候曾多次听外婆说:“特口庎橱的油漆是侬外公的爷漆的。”我外公的父亲是上海外国轮船上的漆匠。外公嗜酒,外婆就想着法子,给外公弄点下酒菜。那时蚕豆还算便宜,外婆把蚕豆浸水软化剥皮,放入锅中油炸,外婆叫它豆板。豆板冷却后酥脆可口,倒入青花瓷瓶,藏在庎橱里角。每次去外婆家,我总惦记着外公下酒的豆板,常常趁外公外婆不注意,悄悄跑到“灶跟间”,端来凳子,站在凳子上偷吃豆板。讨厌的是,每次当我偷吃时,庎橱门总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被外公外婆逮个正着。时间一久,我渐渐琢磨出不让庎橱“唱歌”的办法:打开庎橱门时,先把橱门往上一提,再将布垫在橱门立轴底下,这样开庎橱门时就寂然无声了。

    用过老庎橱的人都知道,庎橱里总是出没着一种令人讨厌的小动物:蟑螂。长大后想想也很正常,庎橱本是存放食物之地,香味诱人;橱门又是漏风的,蟑螂大可长驱直入。大人们都说食品被蟑螂爬过不卫生,但小时候我们身体一直棒棒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冰箱、冷藏柜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灶跟间”都电器化了。但昔日的老物件并没有被遗弃,有的成为收藏家的藏品,有的有了新用途。人们用老水缸养鱼、养荷花。竹筲箕藏物与欣赏并重,许多人用它储放普洱茶。八仙桌当茶桌。改革开放后,许多老庎橱出口到国外,堂而皇之地成为外国人家里的藏书柜。有些老华侨身在异国他乡,看见似曾相识的家乡老庎橱,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满满的乡愁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