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9岁的显安娘舅

陈 峰

    

    

    

    

    

    

    外婆是93岁那年离开我们的,距今14年了。她一生养大了八个孩子,我有四个娘舅两个嬷嬷一个阿姨,还有一个是我母亲。

    过去,娘舅地位很高,在谚语中不难找到溢美之词,如“娘舅大石头,闲话独句头”。我上小学前夕,收到了娘舅的上学礼。在乡间,外甥书包娘舅送,意味着读书聪明。“清明戴柳,下世有娘舅”,这条谚语同样说明了娘舅的重要性。

    4个娘舅中,我其实只知道3个,还有1个没见过。隐约听大人说,他19岁牺牲在战场。至于什么战争怎么牺牲的,这个话题在家族里讳莫如深。有时候清明节随母亲去外婆家,外婆的眼睛红肿着,当时以为是想念外公所致。后来,外婆成了烈属,拿到了政府的抚恤金,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娘舅是烈士,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那年外婆38岁,彼时丧子该是多大的痛苦,况且这个儿子是家族的荣耀,是外婆的左膀右臂。每年的清明节,外婆的眼泪为他而流。

    娘舅叫邬显安,出生于1933年12月,排行第二,与大娘舅相差一岁。外公家境好,开了正康酒坊,店铺有好几家。外婆奶水少,于是给显安娘舅在蔡桥找了个奶娘,一周岁后接回家。显安娘舅从小爱看书,他会讲故事给弟弟妹妹听。小学毕业后,考入奉化中学。这时候,由于时代的原因,家道中落。家里人口多,大娘舅13岁小学毕业,经亲戚介绍在上海一家海味行做学徒。显安娘舅初中未毕业,虚报了1岁,于1950年1月参加了解放军。外婆看着家里这么多孩子,也无能为力。显安娘舅的部队在余姚,他当文化教员,负责教习士兵文化课。

    大娘舅回忆说,他去余姚看望弟弟,跟指导员睡在一起。不久部队去了浒山,他们经常通信互报情况。“部队很快又到了上海,弟弟来找我,我们一起坐着三轮车游览了外滩,然后去亲戚家拜访,我送他到火车站。第二天我想送点东西给弟弟,去了部队,部队已经不在了。”没多久,接到弟弟来信,才知道抗美援朝去了。“我心里很担心,上战场是多么凶险的事啊。我是当大儿子的,弟弟的奶也让我吃了。我跟弟弟感情深厚,在余姚的时候,我曾劝他回家算了。弟弟说,当兵就是为了报效祖国。”

    参加抗美援朝的事,外婆是收到信件才知道的。显安娘舅在部队当卫生员,之后等信成了外婆的期盼,她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儿子早点回国回家。

    1952年清明节的前几天,外婆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县民政局干部,递给外婆一本烈士证,牺牲时间是2月19日。外婆怎么也不相信,因为刚接到朝鲜来信,告知一切平安。外婆拉着干部的手,再三问:“会不会搞错了名字,刚接到来信。你们再调查调查。”但外婆已经站不住了,眼泪止也止不住。邻居叫来外公,外公接过抚恤金。那一年,外婆最小的儿子才三岁,根本不懂悲伤,显安娘舅下面是两个嬷嬷,即将上初中,对死亡也是懵懵懂懂,但她们已经学会了低调行事。这笔抚恤金成了两个嬷嬷的学费,她们顺利就读奉化二中。

    大娘舅回忆,“我最后一次给弟弟写信,信被退回来了,后面写着‘此人已故’。当时我20岁,他19岁,对我打击很大,战争太残酷了。我和弟弟身高、体重差不多,弟弟寄回家的黄军服,我后来一直穿着,衣服上有弟弟的体温。我无法想象弟弟在战场上,这么小的年纪,想家的时候怎么办?以前家境好,弟弟吃菜很挑,这些苦,弟弟是如何吃下的?那天在上海外滩,我们合了影,弟弟憧憬着能马上回家,谁能想到,一下子便天人永隔。”

    显安娘舅长眠在异国他乡,留给亲人的只有一本烈士证。2003年外婆走了,她再三叮嘱,墓碑上要刻上二儿子显安。不久,娘舅们为了寄托哀思,也为了让后代记住,给显安娘舅在庙后周村的山上建了一座衣冠冢。娘舅们老了,给显安娘舅上坟的事现交到我和表兄妹手上。

    显安娘舅曾在部队寄来过照片,照片上的他眉清目秀,端坐在椅上,对未来充满了向往。这张照片现陈列在奉化烈士陵园,每年清明节,都有小朋友去献花。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的,显安娘舅还活在抗美援朝纪念馆,纪念馆在辽宁丹东,是全国、全军唯一的反映抗美援朝历史的国家级重大战争纪念馆,官网上可以献花、上香、点烛、献物。输入名字邬显安,即可查询。邬显安(1933年12月-1952年2月),所属部队为志愿军铁道兵第3师3团5连,曾任卫生员。

    衣冠冢前,娘舅们合力种了两棵松柏,今已高大如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