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1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接到过“精准”的骚扰电话吗

背后的故事告诉你来龙去脉

    

    

    

    

    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杨熙瑾 郑颖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数据等于财富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对普通群众来说,每个人都面临着“数据裸奔”的窘境,不断接到的“精准”骚扰电话就是最好的证明。最近,某银行泄露客户个人信息一事更是“雄霸”热搜头条,引来无数吃瓜群众热议。

    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这也是“净网2020”专项行动的重头大戏。前天上午,江北公安分局对外通报一起新破获的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76名犯罪嫌疑人均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的背后,有着“比你还了解你”的故事。

    “手滑”引出个人信息泄露大案

    去年8月,江北公安分局接到一名姓陈的业主代表报警,称他所在小区200余户业主信息被盗取用于电话营销。更过分的是,这些信息中包括业主姓名、出生日期、联系电话、房屋房号等内容。

    这事能曝出来充满了“黑色幽默”。某商家因为“手滑”,将一份要发给员工的文档发到了一微信团购群里。然后,这份含有“敏感”信息的文档瞬间“炸”了群,有群员将这一情况告知被侵害的业主。

    “这很明显是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我们顺着这份文档一步步倒查,越查越惊心!”民警告诉记者,他们发现涉案嫌疑人多为家居市场、房屋中介等行业的销售人员。为提高业绩,他们非法获取小区业主信息用于电话营销,同时将所获取的个人信息通过交换、出售等方式非法提供给他人。这波信息泄露涵盖宁波上百个小区,10万余条记录。

    挖出这条潜伏在本市家居市场、中介服务等行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灰色产业链后,警方展开抓捕行动,70余人先后落网。接着,警方开始查找泄露的源头,最终锁定泄露、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嫌疑人邵某、曹某、黎某、王某等人,基本为房地产公司维保人员、小区物业人员、楼盘销售人员等。

    “他们利用工作职务之便,将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出售、提供给他人,最终导致信息被层层泄露,甚至被一些人用作可‘买卖’的资源。”民警说。

    从“有法难依”到依法严打

    “我去年上半年换房,未交付的这半年里没有接到过装修类推销电话。前段时间刚交付,一天时间四五个推销电话找上门。我的信息应该是被泄露了,但也拿他们没办法。”在通报中,民警无奈地向记者吐起了“槽”,因为至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还是打击难点。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上购物、移动支付、二维码等新技术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考验。个人“数据裸奔”,轻则“精准”推销电话不断,重则私人定制型骗局找上门。

    早期因为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此类犯罪难以遏制。2016年,象山警方破获该县首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标志着我市警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入新阶段。那是一起涉案1000余万元的纪念币诈骗大案。通过对落网嫌疑人审讯,警方得知包含公民个人身份、储蓄账户所在银行等关键信息的数据来源可疑,不断倒查,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

    2017年6月1日,“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并实施,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法律责任界定日渐清晰: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500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第三项、第四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5000条以上的,都会被认定为情节严重。还有,“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也是情节严重。

    加快构建第三方追责体系

    早在“净网2018”专项行动中,慈溪市公安局就成功铲除了一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产业链条,抓获犯罪嫌疑人56名,查获个人敏感信息几十万条。也就是,大约每5名慈溪人中就有1人个人信息被泄露。调查发现,泄露源头也是房产、物业、装饰等行业。

    “为什么这类案件屡打不绝?因为商家有现实需求。比如某些竞争激烈的行业,同行业其他人在这么干,你不‘精准’营销就意味着被淘汰。”有民警告诉记者,从目前调查情况看,一方面泄露源头基本上是个人,利用工作之便进行“兼职”,或直接用手机翻拍,很难监管。另一方面,现行法律对其单位追责仍不够,无法产生威慑效力。

    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刻不容缓。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因为有需要,很多人向众多行业单位开放了个人信息。如果其中有害群之马,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会成倍增加。因而,有律师建议,公安部门要继续加大打击及普法力度,让更多人知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同时,要对当事人所在单位进行追责。只有这样,才能倒逼相关行业单位建立内控责任制度,减少泄露风险。比如谁查看、下载了数据,如果有相应的记录及倒查追责制度,想钻空子的人就得掂量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