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2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人笑我太疯癫

——小说《七个疯子》读后有感

    

    

    痕 墨            

    

    说到拉美籍的作家,一般读者会如数家珍地提到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胡里奥·科塔萨尔,还有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等。而罗伯特·阿尔特,可能知者寥寥了。事实上,这位生于1900年的阿根廷作家曾被称为“拉美现代小说之父”,并享有“阿根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誉。可惜天不假寿,阿尔特在42岁那年便因心脏病过世了。此次四川文艺出版社引进的《七个疯子》乃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以兼具古典情致和魔幻手法的诗意,阐释了人类生存意义上的普遍焦虑,并几乎“精准”地预言了阿根廷在20世纪将遭受的极权统治之痛。

    如果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阿尔特从小成长于移民群租房中,16岁就离家谋生,从事过书店职员、铁匠学徒、油漆工、电焊工、码头工人等各种工作,最后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世界报》的记者。他确实是因为见惯了城市的虚伪和狂暴,才能创作出《七个疯子》这样在世人眼中颇有些“出格”的作品。小说的背景和20世纪初阿根廷政府大力鼓励欧洲移民入境不无关联。当时,刚刚在欧洲见证了一战炮火的劳苦大众希望能在阿根廷开启新的生活,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随处可见街头暴力的国度,以及再次沦为廉价劳动力的悲惨命运……这也是阿尔特笔下的城市充满刺激、混乱的现实原因。可以说,在20世纪的小说家中,阿尔特是个异类。他出生于底层,父母贫困,没受过欧洲教育,也不具备上流阶层作家的交际圈子。他的文化来源是杂乱的,语言也不高雅,然而独特的生活经历终究让他拥有了别样的文学风格——其作品散发着拉美地域文化所熏陶出来的粗粝感觉和癫狂魅力。

    客观而言,当时很多著名小说家在走着批判现实主义路线时,进行的往往是一种外拓型的创作。他们编故事,写社会,而阿尔特则是探人心,剖自身。在《七个疯子》中,主人公埃尔多萨因遭受现代工厂制度的严酷盘剥,愤懑之下,开始偷窃工厂财产,直到该行为被发现,他被勒令还债。当然,这个困难很快就在“占星家”别有企图的“帮助”下解决了。然而埃尔多萨因的焦灼没有结束,他游走于城市街头,巡视观瞧,不禁茫然自问:“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有意思的是,小说里提到了不少人物:埃尔多萨因、“占星家”、皮条客、淘金者、少校、律师、上尉、药剂师等,但究竟哪七个才是“疯子”?作者没有明示。作者展示的是城市整体的“疯狂”场景,也即投射在埃尔多萨因身上的那种阿根廷社会“遍地沉疴”的状态。而“占星家”则是个富有尼采式超人情结的独裁主义者,他打算和埃尔多萨因联手绑架富户巴尔素特,可结果受到蒙骗的却是埃尔多萨因。因为他才是真正无依无傍、精神又陷入彷徨境地的社会底层人物。

    阿尔特在《七个疯子》的书写上,采用了一种非意识流但又诗歌般充满回环复沓之美的心理描写。不管是梦呓般的痴狂语言,还是富有戏剧感的谵妄独白,都能勾勒出极为真实的思维游弋状态,从而展现一个在现实的压制下逐渐走向迷失的灵魂。但这个可怜的灵魂不甘就范,仍然努力在濒临堕落的生活中找寻着崇高和伟大的意义。就这样,一系列扭曲的目标在他的头脑中浮现了……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的那样:“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刽子手。”

    当然,我知道用千余字来解读这样一部严肃而深刻的长篇小说,是相当浅薄和唐突的。幸而故事并未结束,《七个疯子》还有它的续集《喷火器》,只是国内目前尚未引进,而作为读者,我对其充满期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